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
孙立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02期
2011-02-24

 

现今,中国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进入这个时代之后我们会面对一系列的新问题,特别在经历这样一场金融危机之后,正视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从柴米油盐到房子汽车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一直到1980年代初期,我们这个社会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柴米油盐的时代。那时候,一家夫妻两人上班,一个人四五十元钱,两个人百十来块钱,用于购买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就要五六十块钱。无论是社会的生产还是人们的消费也好,都是围绕这个东西转的。但这个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变化。先是冰箱、彩电、洗衣机,后来是空调进入人们的生活。到了90年代中后期,由于住房体制的改革,住房消费开始成为我们消费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非典之后,汽车又开始进入市民家庭。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就这20多年的时间,中国社会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我们在从一个柴米油盐的时代开始进入房子汽车的时代。

  一个社会从柴米油盐的时代进入房子汽车的时代,不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一个社会要在生产的意义上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一个社会要在消费意义上进入房子汽车的时代,不是少数人能消费这些房子汽车,而是绝大多数人都能消费,即所谓大众消费,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说中国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还只是一个开始,还没真正进来。这样的情形,如果从80年代中期算起,可能要持续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这是非常难熬的一段时间。我们现在面对的许多问题,如内需和市场的问题,和这个背景就有着密切关系。内需不足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没有真正进去的问题。

  假如我们将一个社会从柴米油盐时代进入房子汽车时代比喻为过一个坎儿的话,那么,这个坎儿过不好过不去会怎么样?就是一场危机。我们都知道,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就是30年代大萧条。现在回过头去看,30年代大萧条和我们这里所说的坎儿不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经常说30年代大萧条是生产过剩危机,是东西卖不出去。究竟当时是什么东西过剩,究竟什么东西卖不出去?当时在美国真正卖不出去的是房子、汽车、摩托车、冰箱、洗衣机、收音机、电话机这些东西,也就是说是耐用消费品。这表明了美国当时的时代特征,正好是从生活必需品的时代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

 

真正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所需要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起码要有一半的人口要住到城市中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社会在经济上已经围绕房子汽车转了,但是绝大多数人口还在农村,这个社会怎么能进入房子汽车的时代?

  但一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说我们13亿人口,一半人口住到城市当中来,哪有那么多城市?其实,中国城市容纳人口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举个例子,如果十几年前有人说北京这个城市还能再装进四五百万人来,谁都不会相信。但是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四五百万人装进来了,而且装得挺好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增强这种容纳能力。而现在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遇到了问题。这些年是我们城市建设最快的时期,但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虽然现在在我们的城市中,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马路越拓越宽,现代化的设施越来越多,但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城市当中人们找一口饭吃特别是穷人找一口饭吃比过去更容易,很可能还不如原来。

  因此,一方面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另一方面增强我们的城市容纳人口的能力,通过这两个方面提高我们的城市化水平,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条件,起码的基础设施。很多耐用消费品实际上是受到了基础设施的限制。最简单地说,洗衣机你至少得上下水,我们农村地区有多少地方有上下水?热水器你要用,至少除了上下水之外,还得有个差不多的卫生间,我们农村的厕所有多少热水器?汽车下乡,推广农用车的使用,马上遇到的就是道路条件的限制。所以基础设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往的任何时代对基础设施都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是到了耐用消费品的时代,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这次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大量资金被投入到基础设施当中,这对于创造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就一个社会来说,这是真正积累起来的财富,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之所在。而且要看到,现在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还比较年轻,社会的抚养负担还不算太重,是搞基础设施最好的时机。再过10年,50年代新中国第一个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到了65—70岁,社会的抚养负担会大大加重,再搞基础设施,条件远不如现在。从现在做,还有10年的时间。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在农村。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比城市要落后很多,这也是导致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狭小,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无法越过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门槛的重要原因。2007 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的空调数量是农村居民的 11.13 倍,电冰箱、移动电话、洗衣机和彩电数量分别为4.08 倍、 2.12 倍、 2.11 倍和 1.46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农户家庭的大件耐用消费品中有12%处于闲置状态,尤其是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闲置严重。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和城市化联系在一起。我们2/3的人口在农村分散居住。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家家上下水,村村黑色路面,可能吗?不可能。所以,基础设施和城市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个条件就是消费信用制度。消费信用制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按揭、分期付款这样一种金融制度,这是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必不可少的条件。

  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和柴米油盐的消费是两种不同的消费模式。柴米油盐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特点是数量多、单价低,消费起来没弹性。粮食我们一个人一年吃几百斤,一斤一两块钱;肉一年吃几十斤,一斤十来块钱。而且这东西是生活必需品,你不能不吃。而耐用消费品就不一样了,它的特点是数量少、单价高,一套房子动辄一两百万。到了这样的时代,你马上面临的问题就是昂贵的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和你有限的收入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不但中国有,就是美国、欧洲也是存在的。解决这个矛盾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建立消费信用制度。它使你可以分期付款,可以把一辈子可能挣的钱提前一次性地花出去就买这一两件东西。所以一个社会,消费信用制度发展得如何,就直接决定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大小。

  消费信用制度这个东西我们过去是没有的,现在有了,但是我们用的面很窄,我们现在也就买房是用这种制度。你就是买车,虽然各个4S店都有分期付款的规定,但是很少有人去用。因此,发展消费信用制度,是解决过耐用消费品时代这个坎儿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第四个条件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消费信用制度是不能单独起作用的,必须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配合使用。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一个公平的问题去看待,经济发展了,总得穷人也能过得去,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如果这么来看的话,你会觉得还可以悠着一点来,将来经济发展水平高了,我们再搞得更好一点。但是如果你把社会保障看做过这个坎儿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你现在有条件得搞,没条件创造条件你也得搞。美国就是在30年代大萧条最困难的时候开始搞社会保障的。当时经济状况一团糟,财政收入的状况一团糟,但正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搞社会保障。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搞社会保障?到了耐用消费品时代,没有社会保障人们就不买你的东西,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第五个条件,到了这个时候贫富差距还不能太大。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差距很大,两极分化,耐用消费品的市场大不了。所以这个时候必须得有一个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得让中产阶层能够成为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中央政府最近几年一直在强调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规模,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中国13亿人口,农民占多数,高等教育是这样一个普及程度,产业结构又是这样一个产业结构,我们的中产阶层从何而来?前几年我曾经提过一个想法,即通过政策的引导,造就大量熟练的技工,然后让熟练的技工成为中国中产阶层或者中等收入者的一部分,哪怕是比较靠下的一部分也行。如果这条路走通了,可以同时解决中国社会几个问题。首先,中间的这一块大了,两头就小了,可以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其次,中间这块儿大了,耐用消费品的市场就可以逐步发育起来,可以解决内需的问题。再次,如果能造就大量熟练的技工,还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现在一说提升产业结构,到处都在喊技工荒,如果通过这个途径造就大量熟练的技工,无疑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但进一步说,要造就大量熟练的技工,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个是用工制度的改革。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