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女性在教育就业方面的现状与思考
李凌飞
《教育导刊》(上旬刊) 2010年11月
2011-03-31

 

摘要: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不在于和男性“指标”看齐;在社会地位有了较大变化的新女性那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重新审视。

关键词:教育 就业 新女性 社会地位

    

1 女性社会地位是一个具体和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空有其具体含义,理解问题不能先入为主,分析数据亦不能而论之

  (1)女性社会地位的高低按照一般的研究看法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或说是衡量的标准:女性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就业的结构;教育的年限;受教育女性占总受教育人数的比例。讨论有关女性的这些“话题”需要置于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在进行比较时也一定要考虑其可比较性,同时还要保持对问题的可存疑性。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考查应建立在时代的基础上。因而,如本文之标题,选取分析的对象为80后、90后的女性并定义为新女性。我们认为,这一代女性所面对的问题和社会环境更具说明当下女性社会地位的实际状况的意义。

  (2) 当前新女性的社会地位状况与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是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加速期。200015岁以上人口按性别、文化程度分组构成:大学男性比例61.7%,女性比例38.3%;高中男性比例57.6%,女性比例42.4%;初中男性比例56.8%,女性比例43.2%;小学男性比例47.3%,女性比例52.7%,①数据中反应出女性在较高学历层次上似乎是与男性有较大差距。但笔者以为,男性所占的较高比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此前就一直存在的高比例,它不能真实反映八十年代后社会转型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同时还应看到2000年调查统计时,真正受到改革开放影响的一代大部分正处于在校大学生阶段和初高中阶段,由此并不能得出当前女性接受教育与男性有较大差距的结论。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社会中的男人和女人—事实和数据(2004)显示2000年女硕士占总数的34.1%,女博士占总数的21.5%;2004年女硕士占总数的44.2%,女博士占总数的31.4%。从数据上看与男性还有点差距,但考虑到大学毕业后女性处在婚育阶段,我们几乎可以说:在这组统计数据中不同性别受教育的水平不存在实质性的不同。换句话说近二十年来男女在接受教育方面是基本无差异的。

  20051月的一项调查则证实了我们的推断。这份由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20~24岁的受访女性中,大学学历占23%,大专学历占29%,而同龄段的男性受访者当中,大学学历 22%,大专学历占20%;25~29岁的受访女性中,大学学历占16%,大专学历占24%,而与之相对应的男性学历程度比例分别为16%20%。依照这一调查则显示中国青年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度略高于男性。②

  200711月份劳动力抽样调查反映:在女性就业中16~29岁的年轻女性占22.6%,同龄段男性占总男性就业的20.7%,同龄段男女占总就业人数的21.5%,两者的就业率在这一年龄段不具有实质性差异。

2000121为时点,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中同样显示了在总体上女性在经济、教育、婚姻家庭、社会性别观念等主要代表女性社会地位的因素方面都比1990年有较大的提高。我们认为数据的变化主要来自于新女性在各个方面的变化。同样来自这份调查的数据能佐证这一点:企业家专项调查结果显示,10年来,女企业家群体发展迅速。被调查的女企业高层管理者中,95%是改革之后走上企业管理岗位的,其中1990年以后担任高层管理职务的占57%,男女比例接近;被调查的女企业主中,58%是在1990年以后投资创业并获得成功的;女性职业结构趋于合理。在城镇在业女性中,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比例为30.8%,1990年增加了7.1个百分点,男性中这个比例为21.4%;从行业分布看,女性在批发零售、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工作的比例超过男性,在金融保险、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等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作的比例接近于男性。③

 

2 统计数字的无差异并不抹杀青年女性在教育、就业、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青年女性的教育和就业现状

  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中3-3分地区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显示女性就业人口中小学教育程度占32.2%,初中教育程度的占42.9%,未上过学的占9.0%,受过高中教育程度占9.8%,其中小学教育程度和初中教育程度两项之和为总就业女性人口的75%。这说明了就业女性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势必造成就业方面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中数据表明:女性在业率降低,再就业困难。2000年末,1864岁的城乡女性在业比例为87.0%,1990年相比,城镇女性从76.3%降到63.7%。城镇女性1849岁的青年女性在业率为72.0%,1990年降低了16.2个分点。④收入水平低,就业结构不合理⑤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点。大部分女性就业集中在服装、纺织、零售、家政等行业,形成就业的“边缘化”趋势。(女性就业的“边缘化”趋势,是指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女性越来越多,女性就业的职业层次、稳定性及福利保障有下滑的趋向。)⑥青年女性就业中教育程度状况为:16-19岁就业女性中小学及初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4%73.2%;20-24岁就业女性中小学及初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0.8%63.3%;25-29岁就业女性中小学及初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8%55.2%。⑦这一统计数据说明当前就业的青年女性中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偏低。现实的状况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水平偏低将影响到这一群体女性的就业。

  许多研究者认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初次就业率低、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等现象。据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对天津市三所高校2007年的就业率统计显小于男生就业率为83.0%,女生就业率为79.5%。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 7个百分点。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的研究显示,女生对工作起薪预期比男生低200元左右。虽然我们认为这样的比较不太具备说明问题本质方面的意义,但从从大学生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在女生就业中存在一些的问题和困难是十分明显的。

2.2 问题的理解

2.2.1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加入劳动者大军?

  以安徽省霍邱县的几个乡镇调查和走访后的结果分析,我们以为造成大量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不是重男轻女,也并非是经济困难,供养不起孩子上学。在走访的乡镇中,流失率普遍在四成多,这其中女生稍多一些。流失的这些孩子主要是外出“打工”,我们估计这一比例占流失学生的95%以上。其原因主要有:同龄群体的影响、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的因素、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脱节和滞后。

  (1)同龄群体的影响。在走访中问及“你为什么要辍学出去打工呢?”很多被访孩子回答是“上学没意思,打工多自由。既能挣钱又能看看外面的大世界,那多有意思”。“他们(已在外打工的)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自己有钱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走访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一群体中外出的、在家的和在校的除了年节“在一块玩”之外,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是他们之间主要的交流和互动的方式。“独立、自在的生活”是辍学的主要诱因。

 (2)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母在外,孩子留守的家庭中的孩子更易辍学。有的是父母认为读书无用,上学也就是因为还未成年,一旦外出可以打工了(有的甚至更改年龄),就顺理成章的外出或跟随父母务工;另外一部分是由于父母在外,缺少家庭教育、孩子思念父母或是在每年假期候鸟式的往返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学校、家庭教育观念的守旧,使孩子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学校生活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且没有注意到急剧转型的社会对处在学习时期的孩子会产生何种影响,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群体如何理解和认识这个社会。

  (4)就业市场的吸引力。很多的服装厂、零售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不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这给那些年轻女性以很大的诱惑——工作好找。而企业也乐于使用这样的劳动力,因为所要支付的工资较少。

2.2.2 女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来自何处?

  (1)学习专业构成不均衡。女大学生的学习专业多集中在语言、文学、历史等文科学科,导致就业时人员扎堆,社会容纳不了,致使难以找到工作或称心的工作。

(2)对今后要从事的工作和所能从事的工作准备不足。以笔者今年在几所专科职业院校对即将毕业女大学生的访谈为例。“你对当前所学专业满意吗?”八成女同学表示不满意,认为“没学到东西或学不到东西”。“对将来就业有何打算?”超过70%的被访者表示“没想过或没认真想过”或“等毕业后再说”。对自己能做什么的回答是“不清楚”。(但男同学相应回答显示了他们“危机感”要多于女大学生。)这种完全被动式的学习和就业准备不能不说是一个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

 

3 对现状的思考

  如上指出,大多数就业女性集中在了一些低层次行业中,致使女性收入水平不高,缺乏就业保障,工作的流动性高。究其原因,首先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无法实现向上流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多,可被替代性高,因而很容易造成失业和低工资水平。据我们在合肥市零售业从业人员的调查中了解到,许多从业人员工作中没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保险,工作的流动存在着盲目性。其次,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在选择学习专业技能时缺乏针对性,缺少理性的分析与预测,导致毕业后很多工作岗位供过于求。再次,很多即将就业的女性缺少对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与理解,多存在过于理想化想法和行为,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做出择业的选择和准备。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与中华妇女联合会2000中国性别统计资料,2002.

②新华社.职业教育研究.2005.6.

③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④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 http://www.stats.gov.cn/tjgb/qgqttjgb/t200203331-15816.htm

⑤纪丽岩.刍议女性就业问题[J].辽宁科技学院报,2008.12.10(4).

⑥李民.就业结构转型期的我国女性就业问题研究.硕士论文,2007.6.

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3-4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