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现状、路径、前景
王振耀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07期
2011-04-13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阶段,中国的财富量急剧增长,2009年的GDP已经达到33.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了25188元。如果没有意外,中国即将超过人均GDP4000美元大关,提前40年实现邓小平同志所确定的2050年发展目标。

根据国际发展的一般经验,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均GDP完全有可能达到1万美元,初步迈上发达国家的门槛。经济发展的速度完全能够大大提前实现“三步走”战略。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迅速地叠加发展,对于社会管理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另一方面,财富总量的大规模快速增长,要求社会大众对于财富的管理,作出新的较为艰难的社会选择。从而使贫富之间,能够建立兄弟情谊,并和睦相处。

应该看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传统的安全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政治性的管理正在大踏步地转向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基础,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十分有活力的公民社会,而公民对于公益事业的全面投入,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标志。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的平稳转型,需要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现状与差距

对于中国公益事业现状,特别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最为重要的基本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究竟有多少的慈善公益空间?我们看三组数据。

年度慈善捐赠总额。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已经达到509亿元,占当年30多万亿元GDP0.17%,占中国财政收入6800亿元的比例,不到5%。比较一下,美国2008年的捐款3000亿美元,占当年14万亿美元GDP2%左右,占美国财政收入3万亿美元的10%。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年度捐赠额应该是6000亿元。

慈善组织的数量。2009年,中国的基金会为1843个,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100万个,英国比较活跃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个,加拿大慈善组织也有8万个以上,跟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还很不够。

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2009年,中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不到两万,而美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则超过900万,英国亦有60万从业人员。中国慈善公益发展的空间究竟有多大,未来五年中国的捐款数额年度能否达到5000亿元,慈善组织能否达到50万个,从业人员能否达到500万人,借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我国社会也应该建立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明确目标。这样的具体目标的确定,在经济具备了初步的条件以后,已经不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幻想了,关键是要达成基本的社会共识,然后才会落实为重大的社会行动。

 

知识界大有可为

还要特别看到,社会的转型,一定要从中国知识学习方式和生产方式全面转型,听话式的学习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显然只能是在高速公路上要求用老黄牛拉奔驰汽车的滑稽途径。

在经济、技术和生产条件的急剧改变过程中,社会的认知方式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理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引导社会结构的转型,中国知识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知识界的转型方式、转型速度,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整个社会的转型。同样慈善公益事业的研究方式也要转型,这种转型也直接或间接地给予公益慈善事业以较大的影响。我们认为,对于公益研究工作而言,应该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清晰定位。

第一,需要推进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转型。社会大众的公益需求,应该成为知识界的基本研究对象。这既包括贫困人口,当然也包括妇女,自然还包括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社会大众日常的主要公益需求是什么,大众的需求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各个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主要差异是什么等等。如何研究这些需求,如何传播大众意见,使社会大众的需求与公益慈善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应该成为知识界的重要职责。之所以强调对于不同人的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努力发现不同人的需求,其立足点就是发现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社会大众的一般需求,并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中国知识界的一大难题。改进需要从关注和尊重社会大众的不同公益需求开始。

第二,推进研究方式的转型。研究不应该是封闭式的,而是要进行互补性的联合研究。中国公益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首先需要一种结构性布局的自觉性。我们需要在案例研究、标准化研究、公益理念传播方式研究等方面,与国际和国内的同行增进共识,形成合作与基层的优势,从而使公益知识真正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

第三,推进公益学习的转型。我们对于传统的人才观并不赞成,它把学历,而不是把社会贡献和社会成果放在首位,结果专家人员往往遭到排斥。公益研究的目标之一,应该是用更为有效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培养更多公益事业的杰出人才。

 

慈善事业研究的基本路径

借鉴国外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先进经验,我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公益事业研究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系统发现中国年度捐赠亿元、千万元、百万元的慈善者。在国际慈善界,对于富人从事慈善的基本道德标准,就是他们捐款数量的多少。需要依据捐款数量,深入研究中国著名慈善家的理念,努力促成不同类别慈善家建立更多的交流平台。同时总结案例,使其列为国际社会公益教学的参照内容。

然后,应该系统发现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慈善项目。依据项目的规模和质量,探索制定标准,来发现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项目,研究其内容的构成和成功的经验,形成一定的案例范式,在媒体进行传播。

其次,还需关注中国公益组织以及最有影响力的公益领导人物。中国众多的公益组织中有许多杰出的领导人,他们在领导公益组织和拓展项目等方面,充分展示了高超的领导能力,这种公益领导能力,应该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需要知识界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发现,使他们进入课堂和教材,向社会大众进行展示。

再次,努力培养中国公益事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物。中国的知识界,每年向慈善界贡献了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每年的著作是什么,有什么有影响力的文章,这需要不断地向社会大众展示。

最后,还需重视媒体的作用。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媒体的密切参与,有哪些媒体在传播公益理念方面最有影响,同样需要去发现、去评价、去推广,同样需要进入课堂,进入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公益传播项目的创新平台。这样的一些发现,需要相当广泛的社会参与,要求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社会评价机制。

 

作为慈善家的中国盖茨何时出现

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必须形成较强的公益慈善的社会压力,这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压力,必须发自于社会,才能形成社会影响力。当然这种压力不能只作为负面的谴责,更为重要的是正面的弘扬。

在香港,公益日就是要买旗做公益,当满城都买旗做公益标志的时候,那些未买的少数人就会觉得很尴尬。

目前中国已经有87.5万个千万富翁。当前时期,一定要广泛地宣传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存在贫富差距的社会发展格局里,富人与穷人之间必须和睦相处。

100多年前,福特汽车公司为使汽车能够有销售市场,从而主动为工人大幅度地涨工资,而卡耐基则是在致富之路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开始了社会慈善的壮举。最近社会在热议盖茨和巴菲特倡导的富人在生前将财富的一半捐献给社会公益的活动。现在是中国社会作出响应的时候了,是中国的比尔·盖茨、中国的巴菲特站出来的时候了。

尽管中国社会有亿万捐赠的慈善家,但发展的格局还很不平衡。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们倡议5.5万个亿万富豪,应该把每年的捐款定为一百万,这应该成为一种基本的公益慈善道德体系,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责任底线,也应该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如果亿万富翁年度捐款达到百万,千万富翁年度捐款达到十万,整个国家的公益事业,将会很快达到年度捐款越过千亿,甚至向两千亿元迈进,这样中国公益事业就会真正有实力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远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