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环境社会学:彰显自反性的关怀
洪大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28号(第151期)
2011-04-26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是人类不断反思经验、探求真理而开辟的知识领域。社会学是一门基础社会科学,尽管它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但是过分强调实用主义会遮蔽学者的视野,并不利于社会学自身的发展。

 

环境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具体分支学科,其所关注的议题显然更加贴近实际,更容易被赋予实用主义的期待。尽管这是环境社会学彰显其应用价值的机会,但是长此以往并不利于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注重对经验事实的反思是科学知识得以积累和拓展的重要动力与路径。所幸的是,最近几年来的环境社会学研究日益彰显其自反性的关怀,中国环境社会学由此可望走向更好的明天。

 

环境社会学研究彰显自反性

 

环境社会学的自反性关怀首先是对环境问题这一经验事实的自觉反思。中国30多年快速的经济增长,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排泄了现代生产与生活体系的大量废弃物,造成日益严重的各种环境问题,已经对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构成了严峻挑战。我们注意到,许多环境社会学者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并没有止步于情绪化的担忧、震惊、愤怒,也没有像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那样去分析环境问题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性措施。环境社会学者无论是研究水污染、生态保护、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还是研究垃圾污染等议题,都能自觉地把它们看成是人类行为失当的结果,进而反思人类行为失当的类型、原因,特别是注重揭示特定的文化、价值、制度以及社会结构因素对于人类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反思现代社会运行的本质逻辑及其变革方向。在最近几年的经验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环境社会学者的这种自反性关怀。

 

环境社会学者还对人类保护环境的社会行动,特别是各种环境政策实践保有一种自反性的关怀。作为环境社会学者,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呼吁人们采取环境保护行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更不是觉得环境政策越多越好,也没有把环境政策的文本等同于环境改善的实践。环境社会学者更加注意反思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及其效果。围绕环境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公平性、科学性以及公众参与的程度,环境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偶合关系,环境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扭曲机制以及特殊动力,实践中环境政策的虚置和形式化等议题,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环境社会学者总是带着一种建设性的反思精神来看待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的环境保护实践,更加注重学理层面的解析。这样一种努力方向不仅是社会学知识的运用过程,同时也是环境社会学专门知识的建构过程,从长远来看,对于改进人类环境保护的实践是极其重要的。

 

在最近的一年中,环境社会学者的自反性关怀尤其体现在对于国内环境社会学研究实践的自觉反思上,学者们对于准确把握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现状、引导环境社会学健康发展有着清醒的意识。洪大用在《学海》2010年第2期发表《理论自觉的必要性及其意涵》一文,明确提出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自觉问题,并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3期以《理论自觉与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为题做了进一步阐述。该杂志同期还发表了林兵的《中国环境问题的理论关照:一种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一文,倡导加强环境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毫无疑问,作为一门学科的环境社会学是从国外引进的。理论自觉的一个前提是对国外环境社会学的理论成果进行充分研究和批判性吸收。目前欧美环境社会学界已经呈现出多种理论趋向。从去年到今年,又有两本重要的《环境社会学》教材被翻译成中文,也有学者对西方环境社会学与自然资源社会学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有价值的梳理,一些学者还侧重分析介绍了西方环境社会学中的社会建构论。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对于日本环境社会学界的研究和介绍进一步加强了,包智明发表在《学海》2010年第2期的《环境问题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日本学者的研究》一文以及相关的一些文章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中国环境社会学呈现巨大发展潜力

 

正是由于自觉地保持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经验事实、对中国环境保护实践以及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实践的清醒的自反性关怀,中国环境社会学正在发展着。这一年能够最好地体现上述三个方面自反性关怀的著作应该是陈阿江的《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作者在多年经验观察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对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问题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另外,通过使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检索20092010年的文献,笔者还发现了以“环境社会学”为关键词的记录达到40条。参照对以前情况的了解,可以说最近两年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在迅速增长。相关研究的内容涉及了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环境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信息技术在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海洋环境、农村环境、水环境、森林保护、垃圾处理、环境抗争等等广泛的环境问题的经验研究。特别可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加入到环境社会学研究队伍中来,他们的研究态度和颇有新意的研究成果给人以深刻印象。

 

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快速发展及其未来的巨大潜力,也吸引了国际环境社会学界的眼光,很多著名环境社会学家都愿意加强与中国环境社会学界的联系,积极支持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201071117日,第17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及其下属的环境与社会研究委员会(RC24)换届选举会议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笔者有幸受邀参加并当选为RC24的执行理事,同时受邀在“可持续性与环境”主题会议上做了题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的大会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在这次大会中,有关中国的话题是一个热点。在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的今天,学者们都在高度关注一个资源环境条件并不优越、人口规模巨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如何应对环境资源挑战,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笔者相信,这也是中国学者的共同关怀,是激励中国环境社会学开展研究的重要动力来源。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我们要避免发展的中断,如果我们成功地在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实现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所走的道路不仅独具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只要越来越多的环境社会学者继续彰显其多层次的自反性关怀,深入开展学术研究,继续扩展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议题,特别是更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分析,相信中国环境社会学必然会为探求中国发展的可持续之路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