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0:发展价值指针锁定民生
2010年,中国经济率先迈出低谷、走向复苏,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在经济回暖的带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民生问题得到改善。居民消费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稳步回升。转变发展方式力度加大。中国经济继续保持10%左右的高位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额将突破37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减少,最终消费需求基本保持稳定,外贸出口基本恢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趋于合理。总的来说,2010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三大目标,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资产泡沫与通胀预期管理,均顺利实现。但是,扩大内需、增强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的任务依然艰巨。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升,物价上涨趋势需要警惕。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有望快于城镇居民。同时,居民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1029亿元,同比增长18.3%。居民消费价格进入上行轨道,物价涨幅过大。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涨幅为2.9%,但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1%,对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预计会超过3%的调控目标,物价上涨趋势应引起高度警惕。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的时期,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近48%,并将在“十二五”期间突破50%的临界点。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土地增值成为地方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刺激下,新一轮“土地置换”形成热潮。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是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国农村之后,在农村进行的又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业,它将逐步结束千百年来农民只能依赖家庭代际养老的历史。
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劳动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2010年就业形势较前两年有所好转:1月至10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2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在东南沿海制造业集中的地区,结构性的“招工难”问题再次出现,这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不匹配状况。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劳动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规模在2400万人左右。
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颁布,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20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7月份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有1.6亿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住房价格有望企稳。2010年,是近年来我国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最密集、最严厉的年份。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量跌价滞,房价企稳迹象明显。截至去年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1%。环比上涨0.5%。然而,住房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部分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仍涨幅较大。控制住房价格上涨仍需出台更有力的措施,严防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增加。
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秩序有待理顺。
反思2010:劳动关系收入分配房价物价
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和社会问题,特别是收入分配问题、劳动关系问题、物价房价问题等比较突出。
——经济运行进入新成长阶段,发展模式亟待转变。2010年中国经济运行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所潜在的危险。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提高个人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产业格局中的位置,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内容。
——部分地区劳动关系冲突显化,新生代农民工备受关注。2010年,随着初级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在我国部分产业集中的地区,劳动关系呈现紧张局面,劳动关系冲突明显化。上半年,在珠三角地区,以南海本田工厂为代表的一些以加薪为目的的集体停工事件,产生了“蝴蝶效应”,波及沿海其他地区。而富士康员工的连续跳楼自杀事件,更是震惊全社会。这些事件,折射出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增强和对和谐、体面劳动关系的渴望。维护普通劳动者的权益,关注劳动者心理健康,需要落实到制度保障上。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推动城乡一体化和逐步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
——收入分配改革举步维艰,警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收入分配改革的关注程度明显增加。尽管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但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并未根本扭转,收入分配秩序还有待理顺。收入分配改革因为触及既有的利益格局,遇到种种阻碍,举步维艰。收入分配秩序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是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视的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基尼系数远超正常水平,将造成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2010年我国人均GDP预计超过40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有些国家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之后,由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内需增长乏力,城市化进程缓慢,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停滞,社会结构转变严重滞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区间而难有发展,我国也要警惕进入这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土地城市化”再现热潮,警惕严重损害农民利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也面临诸多严重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大规模圈占农地和各地不断发生的强行拆迁、暴力拆迁问题。2010年,形成了新一轮占用农村土地高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轮热潮的主题是通过农村居民宅基地的“置换”来扩展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以来,全国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各种各样撤并村庄的规划和政策,通常是要求农民进城上楼,以宅基地换取市民权和社会保障。由此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和谐、稳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土地城市化”出现热潮,更多的是反映了土地财政的强大刺激,而不是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真实需求。要警惕把“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警惕在“土地城市化”中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半城市化问题突出,部分地区乡村凋敝。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我国目前达到的约48%的城市化水平,是以城市常住人口来计算的,也就是把在城市生活半年以上的农村户籍农民工等,计算在市民当中,但实际上农民工只是在城里劳动,在福利、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还享受不到市民待遇,还是“半城市化”的。要把农民工转化成“市民”,还需要很大的努力。目前在一些地区,乡村“空心化”现象也比较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产业空、年轻人空、住房空、干部空,“四大皆空”造成一些乡村的凋敝和衰落。
期盼2011:开启包容性增长时代
2011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第一年,也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发起之际。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都将进入攻坚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头等大事。此外还应该多点着力:
首先,加快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收入分配改革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要痛下决心,彻底调整和逐步理顺利益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改革并非简单的劫富济贫,而是通过对当前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行深度调整,让所有的劳动者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迈向共同富裕,尤其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形成基于社会公平与分配正义的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合理局面,推进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
其次,加强控制物价上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整体上看,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已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由于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仍停留在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温饱型模式,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物价上涨,使低收入群体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消费能力相对降低,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加剧。为了保障普通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对通货膨胀采取有力的调控措施。
再其次,继续调控住房市场,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力度。由于宏观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加之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经济复苏和房地产调控持续性的担忧。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坚决遏制投机性购房。住房问题是影响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是提高住房的供给量,尤其是增加对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供给。在后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制订时,要继续采取积极措施,促开工、促销售,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以提高市场供给。同时,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最后,持续关注改善民生,健全普惠型公共服务。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公众需求正在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在新的发展阶段,在解决温饱问题和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将大幅度增长。当前的民生问题不再是经济发展不足所致,而是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所致。因此,改善民生应重在加强社会建设,重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2011年,全社会都期盼着经济发展、民富国强、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生活安全、生态良好的包容性增长时代的到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