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残疾人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而特殊的社会群体,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指数,而且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定的大局。残疾人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在探讨残疾人就业的理论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残疾人就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残疾人群体 就业问题 治理对策
一、缘起
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起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所谓残疾人就业是指以职业训练为中心,通过职业评估、教育、培养、就业安置、咨询等工作,协助残疾人具有适当的职业适应能力,从而能够进行劳动就业。【1】劳动就业是残疾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标志,意味着他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地位的增强。对残疾人来说,参加劳动生产不仅可以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还可以使残疾人原来已经失去的某些器官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对社会来说,残疾人参加劳动就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充分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因此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是残疾人走向社会,构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当今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质量较高的劳动力,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而社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无疑使残疾人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充分保证残疾人的生存权利。
二、残疾人就业的理论基础
1、社会学:就业排斥(社会排斥)
清华大学李斌博士撰文指出,社会排斥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排挤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累积与传递。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国家政策、现存的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制造了社会排斥,而社会流动率则反映社会排斥的程度(李斌,2002)。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常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包括就业排斥。在就业中,甚至会出现歧视残疾人的现象。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对残疾人的社会排斥现象,寻找根源,并从社会政策等方面寻求消除社会排斥的有效对策。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以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2、伦理学:价值、公平与正义
保护残疾人,鼓励残疾人就业,有社会学与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在社会生活中人都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是人的内在价值或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是人的外在价值或社会价值。【2】残疾人也不例外,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就业则是残疾人改变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保护残疾人,支持残疾人就业还涉及公平与正义问题。就业是残疾人的生存权利,他们有权参加社会劳动,参与社会分配。正如西方的人权宣言所指出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如生存权自由权,等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权利经常被忽视,被侵犯,无法得到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种力量去维护残疾人的正常权益,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扶残助残,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谐程度,为残疾人追求生存和自由发展提供公平正义的社会空间。
3、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人共有五种需要,人的需求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3】其中,生理需求主要是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一般来说,在人的生活毫无保障或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生理需求将支配他的动机,以维持机体的生存。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他们的职业技能大多缺乏竞争力,收入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生理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通过就业残疾人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在新时期,我们不仅要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物质需求,还要给他们安全感、尊重感,以帮助残疾人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1、残疾人的职业选择和工作类型要受其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的约束。不同的残疾类型(如肢体残疾、听力语言残疾、精神残疾或者多重残疾)对残疾人的工作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比如视力残疾的人就不能从事那些对视力有要求的工作,语言听力残疾难以从事教师、口语翻译;智力残疾不能从事脑力劳动和技术工作;肢体残疾基本不能从事强体力劳动,精神病残疾不应从事管理等工作等;【4】不同残疾的程度也对残疾人工作的能力有重大影响。这都极大地限制了残疾人的就业面,使残疾人难以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干,制约了残疾人在就业上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2、残疾人就业的稳定性较差。由于残疾人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较为单一,往往只能从事一般的、单调的、不稳定的工作,且就业结构单一,就业可替代性高。例如,盲人所从事的职业主要局限于盲人保健按摩,而劳动力市场中这一行业或工作所容纳的劳动力也有限,并不断有健全人进入这一领域。
3、残疾人就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多。例如,残疾人经常要承受的外部环境影响有: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就业的歧视性态度、接受教育和培训机会的不平等、有障碍的建筑等公共设施、就业信息不灵、与就业相关的交通不便、缺少残疾人用品、用具及支助服务等,这些都对残疾人就业和职业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4、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残疾人在就业中处于劣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以及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就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工作逐渐消失,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这都使本身劳动能力不强的残疾人群体在就业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5、残疾人就业需要更多的人情关怀和照顾。残疾人是在身心活动上有不同程度困难的群体,这是由于残疾的存在和影响所造成的,应该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以利于克服这些困难的影响,为他们能力的充分发挥创造必要的条件。
6现行法规、规章没有赋予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执法主体资格,也没有确定其他执法主体,因此,有关政策在执行时难以到位,力度不够,目前主要靠各级残联的积极协调与争取,政府责任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就业管理缺少行政权威,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专业手段不足。
四、残疾人就业的问题分析
(1)残疾人就业面临的环境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残疾人就业面临的客观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同样,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主导着人们的行为。劳动者自主择业、创业,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政府促进就业等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的就业形式正在迅速发展。
第二,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目前,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的就业需求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加快。
(2)残疾人就业保障支撑主体的难度
残疾人就业保障的支撑主体是政府,但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开发一批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面向残疾人的职业介绍和指导;有针对性的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开展残疾人就业援助,将政府的资金集中用在帮助残疾人就业上。【5】
政府也面临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现实的就业供求矛盾,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平衡性,与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文化水平较低、就业技能单一之间的矛盾。并且,政府的财力有限等,都制约着政府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因此,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任道重远。
五、残疾人就业对策
1、在残疾人就业过程中,要拉平起点保障过程公平。
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等特点,在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生活、就业等方面与健全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健全人的起点不相同。如果在就业的过程中把两者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显然对于残疾人来讲,是十分不公平的。然而,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基本的特征,在就业领域也存在竞争机制,这会使残疾人面临巨大的困境。如果没有特殊的保障措施,仅凭社会道义,是不可能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的。因此,必须要通过社会、国家等各个层面来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首先,要保证残疾人和健全人的就业起点相同。例如,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的就业制度,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各种优惠政策等等。其次,在起点公平的基础上,保证过程公平。通过就业保障政策对残疾人的竞争过程给予特殊的保护。例如,给在企业就业的残疾人发放社会保险,给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残疾劳动者以特殊的优惠政策。
2、保障残疾人的就业环境
第一、无障碍环境。从广义上讲,无障碍环境对老人、儿童及一切有困难的人都可以提供一种便利,使他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因此,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但我国目前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一些单位为了响应无障碍建设的要求,只顾数量,不重质量,使得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地方便残疾人,造成资金浪费。另外,对于一些已经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不能正确的维护和使用,如挤占盲道等。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保护和利用,使其能真正地服务于残疾劳动群体。
3、加强对残疾人的就业培训
残疾人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自身素质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竞争能力差,文化水平低。因此,要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必须要加强残疾人的技能培训。尤其是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残疾人若想不沦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弱势群体,就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4、相关法律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残疾人保障法为基础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这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残疾人的就业法律保障,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执法力度不强,法规不完善不合理。残疾人在就业的过程中,不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我们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落实和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5、残疾人就业信息保障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但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信息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据缺乏,信息不足,统计体系不健全,数据更新速度慢等。我们应重视残疾人就业信息的统计工作,完善调查数据,以便为残疾人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
6、改变旧的社会观念和意识
在旧的残疾人观中很突出的一点是视“残”为“废”,不让残疾人进入主流生活,把他们与健全人隔离开来,这明显的是一种社会排斥现象。【5】结果是抹杀了残疾人的创造性,对残疾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一种新的残疾观,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使人们认识到残疾人在就业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六、结束语
“让世界充满爱”是全社会有爱心和社会良知的人的共同心愿与义不容辞的责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性至善至美的体现。残疾人是我们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与健全人拥有同样的尊严和权利,拥有同等的生命价值。他们渴望融入社会,展现自我,自食其力,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改善生活质量,过上和健全人一样幸福的生活。他们也渴望成为一个小康家庭,对他们来说,机会比关爱更重要。给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远比一句响亮的关爱口号要管用得多。正如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信,只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关爱残疾人,多为他们提供一个就业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平台,他们一定能够为社会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也一定能够融入到小康社会之中,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卓彩琴 残疾人社会工作【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新民 残疾人权益保障----国际立法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陈琦 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卢连才 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张琪,吴江 中国残疾人就业与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2004
【5】奚从清 论两种不同的残疾人观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中国社会学网 www.sociology.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