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上海市流动人口增加551万,外来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给社会治安、劳动生产等带来许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上海人口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如人口集中居住、老龄化和“少子化”等,给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人口密度位居全国之首
2010年,上海人口密度高达3630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40人/平方公里的数值,居于全国首位,且人口分布不合理问题较突出,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大高于世界级城市,郊区人口密度很低。中心城核心区的密度高达34483人/平方公里;其次是中心城边缘区,人口密度为21895人/平方公里;近郊区人口密度为4684人/平方公里;远郊区人口密度最低,为1388人/平方公里。人口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是因为市中心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教育水平、发展空间。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相对薄弱,郊区作为未来上海市人口疏散的重点区域,其产业集聚能力还较弱,其人口承载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人户分离现象增加
人户分离是指居住地与户口不在同一地方,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在户不在”,即居住在该地而户口不属于该地;另一种是“户在人不在”,即户口属于该地而居住在别处。
据相关资料统计,2010年上海市人户分离人数为255.5224万,占常住人口的13.9%。近郊区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最多,占总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比重的47.8%;其次为中心城边缘区,所占比重为33.1%;远郊区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最少,所占比重为8.7%。近郊区、中心城边缘区是上海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主要迁入地。中心城核心区跨区县“户在人不在”人口最多,占总跨区县“户在人不在”比重为39.5%;其次为中心城边缘区,所占比重为39.2%;两地区跨区县“户在人不在”人口就占到78.7%。中心城核心区、中心城边缘区是上海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主要迁出地。
人户分离是上海旧城改造、拆迁换居及中心城人口郊区化扩散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迁移形式。从根本上看,人户分离是我国特有户籍制度的产物,其出现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不利于人口统计管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容易导致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与居民需求产生空间错位等。
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
当前上海人口老龄化有三个特征:一是人口向高龄化方向发展;二是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将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体;三是空巢家庭增多。
上海市实有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很高,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比重很低。据相关资料统计,0—14岁少年儿童的比重为6.1%,低于同期上海户籍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8.2%。老年人口的比重也极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5.8%,低于户籍总人口中老年人比重23.3%的水平。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却很高,达78.1%,且20—29岁人口所占比重最大,这主要是因为来沪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体。如果考察上海市户籍人口的年龄结构,户籍人口中45—59岁年龄段人口明显堆积,劳动力人口老化严重。从2004年开始,连续4年上海15—59岁户籍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放缓,到2007年出现负增长。上海是全国首个省级行政区中出现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的地方。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在户籍人口中的比例从2005年的19.6%增加到2009年的22.5%。
根据预测,未来10年上海市步入老龄的人口数量会急剧增多,“十二五”期间将进入加快发展期,平均每年将净增20万人左右,特别是从2013年起,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将是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空前巨大,给上海市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巨大,财政负担增加;给现有家庭结构模式带来变化,年轻人负担将越来越重;本地劳动力就业人口减少,随着大规模的外来劳动力人口进沪,上海市社会政策体系面临重新调整;阻滞上海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少子化”正困扰上海
当前,上海市户籍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少子化”现象正困扰着上海。目前,上海户籍人口生育在世界上处于超低水平。虽然近10年来上海市总和生育率有所上升,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上海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1978年为1.2,1990年为1.3,2000年为0.96,2003年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0.64,2008年又回升至0.88,2009年为0.83,当前生育仍然维持这一水平,远低于国际公认维持人口新老更替的生育率水平2.1。全市户籍人口中0—14岁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2009年所占比重仅为8.3%,低于全国10.2个百分点。据人口学统计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15%—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为“超少子化”。根据这个比例,上海已经进入了超少子化的阶段,如果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的话,上海“超少子化”的现象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与2000年相比,上海市人口素质有很大提高,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但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仍有不匹配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稳步增长,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人才的地域分布不平衡;人才职业、行业分布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高,部分行业人才的能级结构不尽合理;人才资源国际化素质和人才活动空间国际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相比差距很大。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