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陆学艺教授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日报》2010年3月6日
2011-03-07

讲协调:

 

以人为本 平衡发展

 

解读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陆学艺

 

  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民生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取得很大进步

 

  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我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

 

  陆学艺认为,这一概括实实在在。各地方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报告中的这些表述振奋人心,在会场上多次激起掌声。这既是“十一五”的经验总结,也是政府的铿锵承诺。

 

关键词:两个7%

 

  不能以牺牲社会建设、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

 

  “这两个7%,意义重大,对国计民生都有好处。和‘十一五’比起来,‘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的目标,是比较高的。如果达到7.2%,十年就会翻一番,也就是居民收入十年增加一倍,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陆学艺说。

 

  他说,这两个7%,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个例证。

 

  以往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曲解为GDP挂帅,以致以牺牲社会建设、农村发展、资源环境为代价而片面追求GDP。两个7%明确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管理   

 

 建立新型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陆学艺说,这可以解决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对广大农民工来讲是一件大喜事。

 

  他认为,“十二五”期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这两个支出比例之高,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在发展中国家里是比较高的,体现了政府对社会建设的日益重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这有助于建立新型的社会管理体系,解决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创造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陆学艺说,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这一转变,将给中国社会建设带来巨大活力和机遇,同时也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报记者  刘毅)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