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让民众“批评监督”有助突破反腐瓶颈
石嘉
《新京报》2011年3月16日
2011-05-19

  温总理特别将“批评”和“监督”并列,这就提醒一些官员,“批评”也是一种“监督”,不能听不进公众和媒体的“坏话”,甚至打击报复。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了问题。其中他专门谈到,目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温总理还说:“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国之命在人心———这是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又一次专门针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反腐败问题的高层表态。这显示了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国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的“最大的危险”。反腐败问题,的确是一个关系人心向背的问题。

  然而反腐败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知行合一的问题。正如有记者在会上提出来的问题一样,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许多问题往往知易行难,反腐败也是一样。

  “国之命在人心”,实际上说出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执政者要通过对贪污腐败案件加大查处力度,来获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政治的清明,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推动。公众是社会结构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贪污腐败案件的最直接受害者和旁观者。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无疑有助于突破当前的反腐瓶颈。

  因此,温家宝总理谈到,要创造条件让人们批评和监督政府,实际上是鼓励人民群众更好地和政府部门形成互动关系,通过良性的监督和批评,来完善改革中可能形成的缺陷,跨越有些利益群体设置的障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温总理特别将“批评”和“监督”并列,这就提醒一些官员,“批评”也是一种“监督”,不能听不进公众和媒体的“坏话”,甚至打击报复。

  媒体的主要职能就是真实、客观地报道,既会报道一些政府部门的成绩,也会报道一些部门或官员工作的不足,而作为一个大众舆论平台,其很多时候也是连接民众“怨气”和政府部门的渠道。

  当前的问题恰恰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是否有勇气来“解决人民的怨气”。且不要说创造条件,欢迎公众批评和监督,少数政府还在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阻碍公众了解行政决策背景、财政收支状况,给媒体的舆论监督设置重重障碍。

  实际上很多舆论监督的案例都表明,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拒绝民众和舆论监督的背后往往存在着腐败。因此,创造条件让民众批评和监督政府,让政府行为置于阳光之下,也是最有效的反腐败的措施之一。试想,如果一个涉及很多人利益的市政工程,最终搞成豆腐渣,民众怨声载道,那么这就是最好的反腐线索,有关部门就可以介入审查。当然,如果民众批评和监督的渠道更加通畅而全面,那么,很多公职人员恐怕也就没有机会和胆量去搞腐败。

  “国之命在人心”实际上是把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与人民的支持直接联系在一起。只有勇于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在反腐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上,政府才能有魄力和意志去攻破一道又一道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