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两会已经胜利闭幕,回顾本次两会,我们感受深切的是,无论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二五”规划,还是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都透出一股民生优先的春风暖意。民生成了两会最大的“公约数”,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成为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最生动有力的诠释。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幸福,让人民共享成果。共享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是多方面的,包括满足基本需求和享受需求,民生更多地属于基本需求——让人有饭可吃、有学可上、有房可住、有病能医。这是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与人的尊严和权利紧密相连,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底线,是社会文明的底线。
民生优先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说到底是民生财政。用之于民,就要用在刀刃上,用在基本的民生需求上。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实际是公共财政的本质回归。同时,体现公平正义原则,不因身份职业而异,应成为民生政策的基本要求。重点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财政和税收等多种手段,形成成果共享机制,普惠万众。
当前,人们对民生要求提出了越来越急切的要求,从新华网调查民众对全国两会的关注焦点的结果可以看到,5年来的焦点问题绝大部分是民生问题。而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国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有责任也有能力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这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
令人欣慰的是,民生已成为执政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会密集关注民生,民生政策密集出台,形成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涵盖了收入分配、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比如,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等等。而据财政预算报告,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其中支出的主要方向为政府承诺的改善民生事项,人们将真真实实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蓝图已然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在监督,监督政府将民生政策落实到位,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重申,“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温总理对批评和监督的着重强调,让民生优先的承诺多了一道坚实的保障,共享成果有了美好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