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表示城镇化带来巨大内需潜能,但如何让农民融入城市是巨大考验。
报告摘要
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各类城市都要夯实经济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昨天对于中国首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表示警醒。
理性看“城里人超过农村人”
“社科院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就像总理报告中所说,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这表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但我认为要理性看待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张晓山说。在他看来,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尤为明显。
他表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在70%~80%,我们的50%还有很高的空间,这其中还包括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也算作了城市人口。城镇化、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往往就是土地的城市化过程,我国的土地城市化进程要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说,土地已经算作城里的了,但人还没有过来,还在城外面。”所以说,这种城镇化是不完全的城镇化,或者是伪城镇化。
张晓山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城镇化带来的更多是挑战。城镇化不在于提高城镇化人口数量,而是要把农村人口真正转移到城市里面去,让这些人在城市里安居乐业。对于已经在城市有稳定就业机会的农村人口,要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人口。只有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让他们享受与城市人口同样的待遇,使他们安居乐业,才算是稳定的城市化。
城镇化加速与扩大内需相关
张晓山表示,城镇化加速还与扩大内需密切相关。温家宝总理昨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1,农村市场还存在很大的消费潜能可以释放。农村居民并非没有消费欲望,只不过是没有实际购买力。如果城市化加速能把农民纳入城市的体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农村人口进城后就业、看病、子女上学等问题都有着落,那么,农村地区长期饥渴的消费潜能转化成现实的消费能力,那将是相当惊人的。
以前,说到扩大内需感觉与农村无关,今后扩大内需跟农村居民关系越来越大,中国扩大内需的主力正由城市人口向农村居民转变。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带来的内需拉动,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7.5%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城镇化带来的内需扩大来贡献。
张晓山表示,去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53亿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增长3.4%。他预计,接下来农民工人数的增加速度会放缓,毕竟适龄劳动力的数量是有限的,城市的容量增加也有个过程。城镇化过快,城市也吃不消。
让农民分享土地城市化收益
张晓山表示,温家宝总理提到要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也是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当前我国对农民补偿的标准虽然在逐渐提高,但补偿实际只是其中一部分,关键问题是要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和生产资料,而过去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民就靠土地提供一些产出,作为生活保障,包括养老。如今,土地被征走,农民就一无所有了。这一过程中,农民从失去土地中得到收益,也是合情合理的。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是靠卖地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2.9万多亿元,比预定计划增长213%。2011年更是达到了3.3万亿元,这部分主要是卖地的收入,就是卖农民的地。3.3万亿元当中有很大一块最后被政府拿去,然后用于城市,搞大楼、搞量化、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等,但是真正用到农村的基础建设比重非常小,估计在3%~3.5%,绝大部分还是用于城市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尊重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益,要让农民分享到土地城市化的收益。(记者肖欢欢 李华)
原载:《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