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加快我国养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李修松
人民网2012年3月13日
2012-06-18

 

根据日前国务院公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时,便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超过14%时,便进入“老龄社会”。很显然,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即将迈入“老龄社会”。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乃至“老龄社会”提前了,从而导致我国应对起来要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每10个年轻人养一个老年人,现在这一比例已经达到31。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所谓“421”格局,家庭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的资源越来越少,老年人照料问题将更多地求助于社会。所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显得日益紧迫。

 

一、我国养老产业的现状

(一)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居家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一家之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选择居家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同时,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居家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

但由于现代社会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都直接导致了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另外,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也致使居家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居家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而我国新出现的社区居家养老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医疗护理和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等亲情服务。其实质也是建立在“居家”的基础上的。

相对于机构养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国情。

(二)逐步完善政策,推动多元化养老

在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行使政府在制定政策、出台规划、资金投入等方面职责的前提下,我国还积极动员、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这是在中国经济条件尚不发达、公共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推动养老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

目前,我国正加大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服务机构的扶持保护力度,同时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进行指导和规范。这表现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以合资、独资的方式兴办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养老服务机构。

 

二、我国养老产业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事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与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养老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仍然不相适应,这一方面与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和高龄化趋势明显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未富先老”、历史欠帐较多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主要体现在:

(一)养老服务管理机制滞后

作为民办福利机构,虽然国家政策表示要给予支持,但目前基层政府和部门受计划经济下几十年老习惯的影响,认为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的事,不可能社会化,怀疑企业参与这些事是“动机有问题”,因此,处处设防,管得多,服务得少。国家对福利机构用地、用水用电的优惠在多数地方也成了一纸空文。

当前养老服务业要发展,只有扫清体制、机制障碍,按照政府与市场相互支撑、互相促进的思路,政府负责提供基本的养老经济保障,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既保证其公益性与福利化,又促进养老市场发展。

(二)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单一,缺乏特色,难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济状况老人的服务需求。据统计,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的发展状况很不乐观,如城市社区提供送餐服务的覆盖率仅为19.5%,能够提供上门包护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城市为55.1%,农村仅为8.2%。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少,尤其专业人才更为匮乏。

(三)养老资源供求失衡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为1.78亿,养老床位约260万张,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不到15张,不仅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约70张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也低于有些发展中国家如罗马尼亚、巴西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20张至30张的水平。 此外,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发展不协调,公办民办结构失衡。

(四)多元化比例不高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没有完成养老积累,这个包袱一直留到了现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与之相比,我国的差距很大,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财政投入的有限性和养老业的多样化需求都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加入。据此前全国老龄委等部门对全国13个省市调查表明,我国老龄产业虽已涉及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旅游、教育、房地产等领域,但多数为中小规模企业,实力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链,相关行业与大的投资者远未进入。

(五)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

在目前的形势下,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的体系中没有关于养老产业的内容,况且地方政府希望以地生财,把优质的土地资源供应出来发展养老产业,领导积极性不高。养老产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公益性强的行业,与当前各级政府比速度、比产出的氛围似乎有悖。

 

三、加速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老年群体是“夕阳人群”,但养老产业却是“朝阳产业”。养老产业不仅指服装、拐杖等单个商品,还包括养老机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存在需求大、供给小;产品门类少、层次低等“软肋”,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如美国专门生产老年用品的厂家有1000多家,光是老年人乘坐的轮椅就有上百种,国内则很少。

养老产业还是个龙头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着的经济带动效应。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60万张,缺口达540多万张。以平均每张床位6万元的建设成本,光床位建设就有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拉动至少1500亿元的投资。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且以每年近千万的速度增加,便可以成为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养老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居民消费能量逐渐释放,这对于我国拉动内需、化解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看,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老年服务业的现代化,将有力助推我国“绿色GDP”的增长,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我国养老产业的万亿市场潜力和千万就业空间,亟待政策激活和市场培育,因此,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老有所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政府、社会都要积极支持并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养老模式,解决在创新养老模式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更好地满足老龄人口的需求努力奋斗。

(二)要突出工作重点,坚持社会化方向。发展养老服务业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这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工作,政府、社会、家庭都要参与,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三)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大力加强对养老产业的研究和规划,制定养老服务产业标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及时发布产业信息;建立老年用品研发机制,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资养老产业;优化公共财政投向,完善养老保障网络,提振群众消费信心。

(四)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五)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在公益用地和建设用地中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所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都要减免各项配套费。针对目前国家对民办非企养老机构税收优惠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建议明确税费减免的具体税种和比例,给予水电气等与居民用户同价的优惠。

(六)加大融资帮扶力度。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养老产品生产企业、民办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

(七)加快培育专业化服务队伍。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标准,加快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大力支持老年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专门的养老护理专业,培养中高级研究和管理人才。将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再就业培训体系,建立专业性的培训基地,强化职业技能资格鉴定。逐步提高从业人员工资水平,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促进队伍稳定。

(八)加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制订关于养老行业的法规政策,出台行业服务标准,从而保证我国养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