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欧洲福利主义模式可持续性问题的启示
郑杭生
社会学视野网
2012-08-08

一、欧洲福利主义模式

欧洲福利主义模式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逐步形成三大政策体系:一是普遍福利,二是混合经济,三是借机合作。这种模式起源于工业化的英、德、法三国,后来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发展得最为突出,其政策调整经历了紧张到相对缓和的过程。福利制度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欧洲福利主义模式的可持续性给我们不少启示。

福利国家这项具有创新性的设置,在不平等的雇佣当中增加了调和性,使社会阶层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缓冲,从而稳定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福利国家在控制社会张力、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保证了生产活力和市场的持续。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结构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经济衰退、贫富分化、社会风险化等趋势,致使福利国家曾经有过的盛景不在。根据这种情况,吉登斯等人提出第三条道路,认为必须超越左派与右派,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二、欧洲福利主义模式可持续性问题

欧洲福利主义模式本身包含了很多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其中一个基本矛盾是所想和所得的矛盾、福利的普遍承诺和国家有限能力的矛盾。尽管欧洲福利制度受到了赞许,被称为全国福利、人民福利,但是现实当中几乎无限式的福利并未真正实现过,即便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社会福利支出受到的制约也是刚性的。所想与所得的实际差距难以抹去,这使全民福利、人民福利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个期待。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任何国家,包括英国和北欧国家,全民福利模式也没有全面实现过。

笔者在英国生活过几年,英国的福利从摇篮一直到坟墓都有,但是一些非交费性给付都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进行的,即使在北欧三国,非交费性补贴也是家居调查式的。福利制度总会伴随着理想特征,期待的所想与现实所得总是有区别,而且即使所得也并非均等化。正如马歇尔指出,权利是有的,但救济却经常跟不上,所想的程度基于形式化的社会权力是不可得的,所得作为一种实质性变现,其有限性也是难以超越的。

欧洲的高福利制度已经难以回头,并造成治理危机。有的学者指出,对于政治家来说政治生命基本上来自选民投票,所以选举年都会迎合选民短期需要,许诺给公民更多福利、更少的税收。这会导致财政赤字,欧债危机大家看得很清楚。

比如说希腊55岁可以退休,并且享受很好的退休金,政治家现在不得不提出节约计划,推迟退休年龄,遭到各方面的抵制,法国、英国也是如此。欧洲福利主义模式难以持续的另一个原因是新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福利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体系的问题。欧洲福利主义模式不能像过去那样把负担转嫁给新经济体发展中国家。

研究欧洲福利制度的可持续性,不能不论及欧洲社会质量运动。欧洲社会质量运动1997年兴起,其背景有两方面,一是针对欧洲福利制度本身缺陷,二是针对美国新自由主义在欧洲的影响欧洲社会质量运动提出了“社会的欧洲”、“可持续性的福利社会”的口号,提出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四个原则。在笔者看来,欧洲社会质量运动并没有消除欧洲福利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欧洲福利主义模式可持续性的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对福利制度一定要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福利制度是一柄双刃剑,使用要慎之又慎。福利制度用得好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但是用得不好也会变成引起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过程当中,我们既要改变补缺型的小福利状态,同时又要吸取福利国家的教训,谨防走福利国家普遍高福利的老路。

第二个启示是对福利制度一定要不断追问是否可以持续,对已经实施的、将要实施的福利制度都要这样看。最近我们到广东佛山南海调查,分红制度使农村比城市富,外嫁女要回来,享受分红的人排斥,双方都上访,地方官员最怕上访,整个地方不得安宁。所以富裕引起的矛盾并不比贫穷引起的矛盾少。

第三个启示是对所得和所想要不断进行平衡,不能把对社会福利的胃口吊得太高。中国是不是要建立福利制度以及建立什么样的福利制度,目前意见很不一致。我国现在正在从补缺型福利模式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是现阶段推进我国福利模式的必然选择,从非补穷型的模式到适度的转变体现了该领域现代性、合理性增强的过程。

第四个启示是对福利制度可持续性原则和机理要不断探索。从欧洲的经验中,我们体会到福利制度的原则和机理可以概括为适度的永恒性。适度是永恒,永远要适度,普惠要适度。

 

原载:《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