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结构变动趋势应对
谢志强
人民论坛杂志
2012-09-18

  丰衣足食之后的社会成员有了不断流动的愿望和可能,个体层面生存状态的改变带来了整个社会层面广泛的社会流动,同时带来了大量社会资源的分配与重组,这种社会资源占有、分配的变动不仅引发了中国社会成员间原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而且导致了整个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那就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从传统型的社会结构向现代型的社会结构过渡。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和比例关系。系统有大有小,系统类型也多种多样,而且系统里面有系统,结构里面有结构,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样的社会结构究竟会发生哪些重要变化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

  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级化,总体上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跃迁

  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结构过渡。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在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在下降,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升高,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特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结构中呈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即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仍是这些阶层消费的主要目的,主要的消费支出仍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而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消费支出更多属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对这些阶层来说,消费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休闲式消费、社交式消费,身份性消费、炫耀式消费是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向,消费更多的是与自我身份表达、社会认同联系起来。

  消费结构的明显层级化直接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层级性,这种层级和差异极易造成社会成员间的不平衡感和仇富心理,增加社会的不满情绪,引发阶层之间关系的不和谐、社会不稳定等问题。为此,应积极调整社会政策,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在满足高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时,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社会阶层结构在融合与分离的交织中推进

  大环境为人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很多机会,富裕之后的人们有了社会流动的欲望和可能,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囿于政策体制的局限,终老一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如今,人们的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社会阶层结构正在趋向异质多元的现代型社会结构发展,逐渐从封闭、僵化、凝固的社会阶层结构向开放、流动、分化、重组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变,具体表现在: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阶层之间分化速度加剧,不同阶层之间在不断地分化重组,阶层位序在重新排列,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现代性的社会结构在不断分化与融合的彼此推进中日趋形成。

  应当注意的是,在阶层结构趋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要警惕各种既得利益集团、阶层固化以及精英结盟的现象;要进一步畅通社会流动的渠道,使阶层结构在动态发展中达到新的平衡。当前,我们的政策制定要顺应社会阶层分化重组的态势,以建立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为目标,用更加科学理性的政策确保阶层分化整合的正常进行;同时,畅通社会成员的各种流动渠道,减少教育培训成本,降低农民工进城成本,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调整好房地产市场,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指针,促进社会底层成员向上流动,防止社会底层成员进一步“底层化”。

  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式结构向小型化家庭结构转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关照自己的情感世界,家庭作为传统社会的细胞也经历着富裕起来之后的人们的拷问,人们对家庭的态度与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年轻夫妇希望有自己的独立住房、独立空间,家庭对社会的住房需求会由此增多,房地产业也会因此有一个发展的好机会。加之现代社会空间感、距离感的增强,人们不可能像传统社会那样长时间驻足于家庭生活中,外部世界的冲击和刺激对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家庭结构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原有的纵向型、谱系型的大家族式的结构正在缩小,家庭规模正在向小型化发展。新的家庭结构类型不断出现,在城市出现了诸如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等;在农村隔代家庭比例迅速上升,漂泊家庭和分离的核心家庭比例增加。此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出现平等化趋势,父权制、宗法家长制的情况正在大大改变。与之相伴,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农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问题,传统家庭观念、亲情感的日趋单薄,以及离婚率升高、婚外恋增多等不利于家庭关系维系的不稳定因素。在社会日趋多元、异质化日增的今天,我国的家庭结构如何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契合,理应成为今后政策制定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城乡结构由分而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城乡结构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社会结构的塑造起着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富裕起来的人们有了流动的愿望和可能,加之各项制度的变革也顺应了城乡融合的趋势,城乡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城乡一体化成为发展的大趋势。2011年中国的城镇常住人口第一次超过了乡村人口,达到51%,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从世界范围和中国建设现代化的目标来看,减少农民、增加市民的余地还很大,因为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是超过5%的,中国还有6亿多约40%左右的农民需要转移,丰衣足食以后的农民在不断增强的社会流动欲望的驱使下,将汇成浩浩荡荡的潮流,寻找到自我实现的位置,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不断向前。

  但全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还很不平衡,同时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中如何更多更好地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消除城乡间的二元制度障碍,保障城乡居民间平等的社会权益,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镇化合理适度的进行,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有序流动,是未来城乡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内容。

  就业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就业结构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在产业、行业、岗位等方面的配置情况,就业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丰衣足食之后的社会成员,就业不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的手段,它将是更高水平的自我实现的平台。追求幸福感强、发展前景好、自我价值能够得到实现的工作成为趋势。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就业结构已经从传统农业国家的就业结构向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转变,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虽然还是占第一位,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呈现出职业类别的多样化、就业流动的自由化以及就业区位的集中化等特点,知识性、技术型职业的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在就业结构日渐呈现现代化特点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农业只占GDP的10%,但它是由将近40%的劳动力创造的,这就意味着还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此外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矛盾凸显等问题,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等在解决劳资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完善社会管理,加强法治建设,用多种手段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丰衣足食之后,社会结构的变化还会表现在民主意识的增强对政治结构的改善提出新要求,对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提出新要求,对社会管理格局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大众参与提出新要求,对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要求,对人际交往结构提出新要求,等等。总之,从温饱型向丰衣足食后的发展型转变,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改变,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必须作出切实的回应和变革。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所教授,中央党校博士生张端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