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老龄研究中形成“中国学派”
郝日虹 张清俐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08-04

  日前,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将于81日开始。据了解,此次调查将对我国老年人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进行全面摸底,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积极主动适应老龄社会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告诉记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者关于老龄问题的研究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如果说彼时的研究主要围绕人口发展趋势预测、老年人状况变化展开,以呼吁社会关注老龄化现象;那么,如今的研究重心则倾向于探索老龄政策、养老服务、社会保障等实践层面的问题,并且重视发掘这些实践背后的社会依据。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归纳了这种阶段性变化的多个表征。就学科参与而言,他认为,该领域的研究正在从少数学科介入“走向”多学科融入。过去,关注老年学研究的,大多是人口学、老年医学方面的学者。如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都“不甘落后”,纷纷参与其中。 

    

  “从研究立意上来看,老龄问题正在从微观问题研究,向宏观、中观和微观融合研究转变。换言之,学者不仅注重老年人的医疗、收入、长期照护、精神慰藉等微观问题,也探讨老年人的家庭、社区、代际关系等老年群体和非老年群体之间的中观问题,更关注老龄社会带来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并力图把老龄问题研究的顶层设计、中层安排和落地操作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符合民众愿景的新型老龄社会。”党俊武谈道。 

    

  在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看来,这些新的研究态势有赖于学者对人口老龄化的正向认知:老龄社会并不是老年人社会,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身处其中。因此,老龄科学研究在于构架新型的、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创建适合这一社会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政策体系以及制度安排。 

    

  提升老龄工作科学决策水平 

    

  我国历来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启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以提升国家老龄工作科学决策水平。 

    

  杜鹏认为,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厘清不同阶段的研究目标很有必要。如此,方能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循序渐进地解决我国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党俊武的思考有三点:一是要解决好“研究什么”的问题。在国家战略目标的框架下,结合老龄社会可能给我国人口、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国际竞争等领域带来的机缘机遇和风险挑战,列出一些有待解决的中长期问题,并制定出研究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解决好“谁来研究”的问题。老龄科学是一个学科群,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因此,制定国家老龄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需要整合国内相关学科优势,力争相关科研院所集体攻关。三是解决好“怎么研究”的问题。要为重大研究提供有利条件和切实保障,比如确立专项经费或吸收社会资本适当投入。 

    

  发掘老龄科研的“中国特色” 

    

  老龄化问题研究虽有“他山之石”,然而,受访学者一致认为,须避免盲目借鉴、生搬硬套,发掘老龄科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更为重要。 

    

  在杜鹏看来,发掘老龄科学研究的“中国特色”,应兼顾总体和不同群体的情况。另外,还需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探讨解决老龄问题的可操作性方案。再者,不能脱离传统文化语境,在继承家庭养老传统的同时,还应发掘其现代社会价值。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建设、公共政策的现实状况,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等特点,“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撰写组组长原新在报告中提出一系列契合中国国情的研究思路。比如,在经济领域,针对人口老龄化“削弱”经济增长潜力的问题,采取组合经济策略,最大限度激发经济活力,实现老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长期繁荣;在社会领域,推进理念、家庭、代际关系、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实现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协调发展;在养老保障方面,加快构建多支柱均衡发展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等。总而言之,要立足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党俊武告诉记者,中国迈入老龄社会是史无前例的重大实践。研究中国老龄社会面临的特有问题及相关应对,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社科研究的新课题。其中,中国学界既是主角,也应成为该领域的主流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郝日虹 张清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