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艺不止的“陆阶层”
宋国恺
《北京日报》2013年6月3日
2013-05-25

 

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的学术造诣,学界用“吴市场、厉股份、陆阶层”一句话,给予充分的评价——

 

学艺不止的“陆阶层”

 

学人名片

陆学艺:江苏无锡人(1933年——2013年),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和农村发展理论研究。曾发表《改革中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三农论》等专著多部。学界评价他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方面的学术贡献,不亚于老一辈学者费孝通。

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学艺先生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先生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仔细发掘,深入思考。先生始终以乐观的情怀、饱满的热情、不倦的追求,投入到崭新的每一天,可谓“生命不息,学艺不止”。

 

情系“三农”问题。早在改革开放肇始,就曾为全国推行包产到户鼓与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陆学艺先生196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以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习中国哲学史。1978年肇始的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的发展迎来重大转变。对陆学艺的学术生涯来说,这也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1978年至1980年,陆学艺先生通过对安徽、甘肃包产到户试点的调查,撰文为在全国推行包产到户鼓与呼。1978年夏,中共中央讨论研究农村工作,他根据长期调查的积累和多年的研究思考,撰写了124万余字的《关于加速发展我国农业的若干政策问题的建议》,同年10月以《关于加速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为题,摘要发表在《国内动态清样》上,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9年,针对当时对包产到户的种种非议和指责,陆学艺先生前往安徽等地调研,写成《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一文,10月发表于《未定稿》增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对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先生也因此成为中国研究包产到户进而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受到政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

1985年他从哲学研究所调到农村发展研究所任副所长。直到此时,陆学艺先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研究“三农”问题了。同年,我国粮棉生产在连续几年快速增长之后,出现较大幅度减产。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从“超常规增长转入常规增长”的“计划性减产”,不必过虑。陆学艺先生则敏锐地感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86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发表《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一文,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11个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同年610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说:“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有位专家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期。这是值得注意的。”这位“专家”就是陆学艺先生。

陆学艺先生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三农”问题本身,他深入“三农”问题之中,又跳出“三农”问题之外,这使他对“三农”问题有更高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把握。1987年以后,在农民工进城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渠道的情况下,陆学艺先生进一步指出,“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城乡分割,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就要“反弹琵琶”,走出“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困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陆学艺先生深刻地指出,户籍制度改革越早越好,因为它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农民的大多数要成为工人、成为职员、成为市民,这是历史的潮流。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陆学艺先生去世前夕,即2013510日上午应公安部的邀请还参加了关于户籍改革问题的研讨会,为“三农”问题献言献计。陆学艺先生一生情系“三农”,是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奔走呼号的一生。

 

矢志社会建设。他的“十大阶层”说甚至引发了持续近10年的“社会分层研究热”。社会上也因此有了“吴市场、厉股份、陆阶层”的说法

1987年,陆学艺先生受组织委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领导工作,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致力社会学发展,矢志社会建设。

1998年,他卸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后,更是集中全部精力从事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陆学艺先生领导的研究团队,对中国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等进行了长达10余年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北京社会建设60年》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深刻变化,陆学艺先生从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出发,1999年初成立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2001年完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成为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扛鼎之作。

陆学艺先生认为,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但这个阶层结构还不是工业社会国家应有的橄榄形的阶层结构形态。“该大的阶层没有大起来,该小的阶层没有小下去”,换言之,我国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还太大,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还太小。应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优化社会阶层结构,形成橄榄形的社会结构。这部研究报告将中国人划分为“十大阶层”,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上一时“对号入座”,甚至引发了持续近10年的“社会分层研究热”。社会上也因此有了“吴市场、厉股份、陆阶层”的说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建设。2010陆学艺先生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研究指出,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由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等多个指标构成。现实发展中的若干重要指标表明,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根据测算目前中国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这是产生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陆学艺先生指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调整社会结构,目前中国已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调整社会结构的突破口是推进城市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路观念深刻变化。面对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陆学艺先生一方面为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兴奋不已,另一方面面对在发展中产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冷静思考。如何通过社会建设解决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先生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先生矢志不渝面对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发展形势,陆学艺先生高瞻远瞩地指出,从长远发展和国际国内的实践观察来看,社会建设同建设经济现代化一样,将是一个复杂、艰难的长期历史任务。如何进行社会建设,这又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从2010年以来,陆学艺先生带领课题组着手研究社会建设这一重要课题,经过三年的艰辛努力,20134月完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这也是陆学艺先生绝世之作。陆学艺先生认为社会建设实质就是要建设社会现代化,社会建设是中国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建设包括改善民生事业、建设社会事业、改革收入分配、加强社区自治、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改革社会体制、优化社会结构等九大任务。陆学艺先生不无乐观地指出,近年来,我国中产阶层以年均约900万的增速崛起,目前是我国中产阶层崛起和发展的黄金时期。陆学艺先生指出,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中国未来三十年的战略任务,发展壮大中产阶层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潜心学科发展。最后一次公开活动还在倡导社会科学要得到应有的重视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陆学艺先生经常教导我们要立足国情,研究国家的大事,反对空谈,同时语重心长地指出,研究社会科学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依靠团队力量,集体智慧,这样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陆学艺先生进入社会学研究领域以来,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学人才队伍发展和学科建设事业的发展,不论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还是在北京工业大学,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殚精竭虑完善学科体系布局。在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和会长期间,不遗余力地推动全国社会学界的团结、整合和发展,推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快了社会学成长为一门主要社会科学学科的步伐。

陆学艺先生长期不安的一个问题是,目前中国的社会科学太落后了。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认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而仅仅靠经济学显然不够,应该有社会学、法学来共同研究,社会学应该有一个大发展。正如陆学艺先生2013511在搜狐媒体大厦举行的《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上,不无忧虑地指出,到现在我们的社会科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社会科学还很不发达,这是我们现在很大的问题。自然科学有三个国家级大奖,社会科学却没有像样的大奖。陆学艺先生不无幽默地提出疑问:“《吴敬琏文集》肯定是社会科学,国家有很多奖,但是先生获得过吗?”这也是陆学艺先生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活动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学无懈怠立德立功立诤言,艺有担当为国为农为社会”。今天,我们可以说,陆学艺先生著作等身,学术辉煌,桃李满园,盛誉在人。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载入中国社会学史册;先生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风范,将永远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发展进程中闪光的历史记忆!

(作者为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