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
陆老师走了。他是我心目中的楷模,是我最景仰的长者。
我自1996年进所,前后在他老人家手下工作十余年,虽非亲炙弟子,但长年蒙陆老师的陶冶,终身受益。感念最多的,莫过于他的做事和为人。
陆老师的做事,是做对国家和社会有大益处,对学界有大见识,敢为天下先的大事。1999年陆老师发起大规模的社会阶层研究便是一例。那时改革开放已有20年,社会群体的分化已经明显,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结构正逐步形成,传统的政治身份划分社会阶层的规则正在为新的机制所代替。对于这样重大的社会格局的变化,无论是学界还是国家,都急切需要事实层面的揭示和理论层面的解读。陆老师当年发起社会阶层的研究,是有非凡的见识的。而且是花了大力气来保证调查研究的高水准:组建豪华阵容的课题组,全所10余名博士尽在其中;接连开展地方性的和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打磨每一篇研究报告……。课题组的前后的几部研究论著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的典范,社会所学遂成这一领域中国内领行者。我也是在这一“大手笔”的课题中,在陆老师的感召下,奠立了从事社会调查以了解国情的学术志向。
主持这样的“大手笔”调研课题,自然有着学术风光,但更可能面对大风险,需要有大担当。记得课题组第一本专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定稿之际,我们曾疑虑是否要对“十大阶层”排出座次——宪法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而根据我们的调查资料分析,他们居于十大阶层的倒数第三。也就是说如果如实发布研究成果,就会面临和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政治风险。陆老师当时毅然地决断,“就是要排出座次,这个实情不道出,这本书就没有出的必要!”事后果然有读了研究报告的“工人阶级”知道了自己的真实地位后激愤了,“政治问题”也随之而来,第一本报告一度发行叫停,有关部门也前来审查……,这是说真话的代价。对于这些风险和压力,陆老师毫不为动,自有说真话的底气,一如既往地忙他的各类事项,见了我们脸上还是宽厚慈祥的笑容。尤其对我们下面这些研究人员,让我们根本不要有任何的挂虑。后来我不止一次地听到陆老师的名言:“社会学者就是要做早晨3-4点钟打鸣的鸡,你要不断的叫,不断的批评这个社会,可能会出现问题,别人才会警醒,你要是打鸣打晚了,对社会就没有警示了!”。但是我们知道早晨3、4点钟打鸣的公鸡是招人讨厌的,是要带来风险的。
陆老师做的这些“大事”,百县市调查、百村调查、社会结构调查、北京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课题,哪一项不是社会学界的重头戏?哪一项不是开风气、奠基石之作?特别是2005年中央政治局的第二十次学习,景天魁老师和李培林老师去做和谐社会的讲座,胡锦涛总书记一句“社会学的春天要来了”,陆老师非常敏锐地以之为契机,在社会学界的大会、小会上多次宣讲,推动整个学科意识到自身的使命和发展机遇,谋划现实研究的重点;之后他领衔上书,为我院的社会学开疆拓土,这种大胸襟、大谋划,令人钦服。
陆老师的做人,更为令人景仰。他对事业热忱而求实,很感染人心。凡是我参加的陆老师主持的课题、调研,看到他都是亲力亲为,“一竿子插到底”,不仅向各级地方干部官员了解情况,还会下到田间、村舍,和普通民众访谈。陆老师天生就是“土命”,每逢他在田野之间和农民打交道,拉家常,都能显现出一种精神的欢快和满足。2005年在大邑做调研时,经常到晚上8-9点还召集课题组成员相互报告调查收获,交流心得,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有时还不完,接着还有小会……,有时和他开着开着会,会忽然停顿一会儿,原来他已经睡着了……。他这样一种忘我的精神,带动了所有跟他在一起工作的人。
陆老师宽和开明,非常有亲和力。身为所领导,社会学界的泰斗,从未见他端过架子,打过官腔,整治过谁,甚至也没有以学术骄人。相反,他会关注到手下每个人的需求,为他们创造机会。课题组开会的时候,他也会让最不起眼,哪怕是临时参加的学生也讲几句;我自己感念最深的是,阶级阶层结构课题组经常在外面开会,需要随时算数据,当时我们也没有几个电脑,我经常把自己家里的电脑搬到车上,带到宾馆,白天开会,晚上算数据,第二天讨论还要用。有时候算到很晚,到半夜一两点钟,陆老师突然会推门进来,看看你,把他的大中华抽出3-5根扔在你桌上,然后就走了。我觉得就那3-5根烟,值得让我为他一直卖命。
陆老师为人上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合作,做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陆老师做的大事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做的,常常是要一个大团队来做,需要各地方的合作者。在小至课题组的每个成员,大到各地的合作者,每个人都是仰仗陆老师的人品和心胸,方能够维系在一起。陆老师非常能考虑到合作当中为他人、为对方考虑。不管是百县市调查,还是做阶级阶层调查,每个地方、每个合作者,他都提供机会,让各地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专题报告问世。每次到各地方考察,他都要想为地方留下一些什么,让人家也有收获,这样把事情做长远,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建议、做思考。我们课题组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每一个课题成果、每一个成员成果他都会提点,带领我们一起再切磋、讨论,把这个研究成果提高到更高的水准。
陆老师人走了,是我们社会学人之痛。但是反过来讲,留给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的之福,我们要好好的传承下来。最后我借《红灯记》中李铁梅的一句话来表达我对陆学艺老师的景仰:做事要做这样的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