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学术之路
景天魁
2013-08-13

 

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所前所长):

陆学艺大学毕业以后考到哲学研究所读研究生,那时候大学毕业读研究生的人很少。1978年我也考到哲学所做研究生,真正开始认识老陆,是因为他在哲学所报告他在安徽做了一个农村改革问题的情况。后来院里也请他演讲,他讲农村包产到户,就是后来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老陆的报告打开了我的眼界,我这个人本科、硕士都是读的哲学,我没有想到研究哲学的也能干具体的改革、政策等方面的事情。从那之后我就很关注老陆的研究。简单说,我是在老陆的吸引下、指引下,跟他一步步的从哲学转到了社会学。

今天,我们悼念和纪念陆学艺,要继承他的真实和选择。这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陆学艺学术之路》。因为老陆多次和我谈到了社会学的学术路线问题。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路线这个词很重,我也是历来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我也不知道是否能够很恰当的运用这个词,我希望不要把它往政治上做很多的联想。但是确实,老陆在谈到一些人和一些人的作品时,多次跟我说过学术路线问题。老陆的意思是费老在创建我们所时有一个学术路线,老陆认为他是很自觉的坚持和继续发扬费老的学术路线。

费孝通先生有一个论断,中国社会学一定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社会学,陆学艺典范式地实践了这条学术路线,而且日臻完美。陆学艺的学问是散发着中国泥土芳香的,展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真学问。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社会调查,60多年来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他对中国农民想什么、中国发展症结在哪里,始终保持最灵敏的感觉,总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他常常比别人少则早3、5年,多则早10年以上做出判断,他提出的很多真知灼见,在当时常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1979年他提出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的形式,1982年提出搞县级政治体制改革,1993年提出改革农村问题,关键不在农村,而在城市,要加速推进城市化,等等。

老陆的真学问是怎么来的?是靠鲜明的学术路线得到的。老陆的这条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学术路线,确实有着很深厚的根源和特点。

陆学艺1933年出生在无锡。在1931年的时候,苏南一批学者就组织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我就在想陆学艺为什么在高中的时候就立志做农业经济学家。这个研究会的负责人薛暮桥就是无锡人,陈翰笙大概就是那里的人,这个研究会从1931年起就做了很多的工作。老陆念中学的时候,应该是40年代中后期了,他上中学断断续续的,可能延续的时间比较长,我相信这也是对他的影响,我也想问一下老陆的哥哥,他当初是否读过这类书。

老陆一生所坚持的就是这样一种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学术路线,他无时无刻不抓住任何机会来做农村调查,做社会调查。这方面情况所有同志都很了解,我就不多说了。

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学术路线,他的目标指向是什么?是个什么学问?费老也好、老陆也好,都非常明确,他指向的就是社会学的中国化,或者中国社会学。

费老自己就说过,吴文藻先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为什么回国以后那么坚决的提出社会学必须中国化。费老也一样,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一生坚持社会学中国化,中国社会学。这里面不仅仅存在民族感情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学者内在的具有强烈的救国救民的意愿,而是他们出于对社会学的本质认识。他们看明白了社会学学科的科学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它的普遍性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普通性。

费老几次回忆,他在1930年到燕京大学请吴文藻先生用中文讲授西洋社会思想史,当时在课堂上,风行的用英文讲授,很多人认为吴文藻这样一个喝了洋墨水的人,用中文讲述西方的社会很奇怪。但是费老说,80年前,有人用中国语言讲述西方社会思想史,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在中国的大学里吹响了学术改革的号角,对这件事评价很高。中国将来真的崛起了,我们贡献给世界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学,不是单用概念牙牙学语式的套在中国事例上的社会学,它是要由我们独立的创造。

陆学艺和我多次谈过洋八股的问题,他认为现在党八股不严重,很少有人操中央领导人的话,但是操洋八股很风行,而且打着规范的旗号,堂而皇之的横行中国,这跟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格格不入的。

费老倡导的、做出典范的学术路线,是操着中国语言、运用中国概念,面对中国问题,提出适合中国的方案,得到对中国有用的结果,促进中国社会和谐的富民学、强国学,这才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可能给中国社会学带来新的内容,带来新的气象。

这个学术路线问题,对中国学术的发展是个根本性的方向问题。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激烈的争论,什么中学与西学的争论,新学与旧学的争论等等。吴文藻、费孝通在20世纪30年代倡导的社会学中国化,在当时不是主流。但是费老终其一生、矢志不渝,坚持下来,陆学艺也终其一生坚持下来了。我们怎么办?是延续发扬,还是改变,甚至抛弃,值得我们深思。

到底怎么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到底怎么看中国社会学的本质和特点,到底怎样做一个走向崛起中国中的社会学学者。我们拿什么样的成果回报人民,展示给世人,怎么定位、怎样作为,是我们在学习和继承陆学艺精神和品德的时候应该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