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用他奋斗的一生、辉煌的业绩、高尚的品格,奠定了他在社会学界、在教育界、在决策界、在社会公众中的崇高地位。毫无疑问,陆学艺是继费孝通、雷洁琼之后,我们这个学科德高望重的杰出代表人物,这是已经可以盖棺论定的了。
一个杰出人物在世时为自己赢得的荣誉和地位,当然可以为他的历史地位奠定基础,但是,在世确立与后世确立不同,本人确立与后人确立不同。比如,邓小平确立了他作为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地位,后人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前者已经成为过去,后者却可以继续发挥作用,可以继承和发扬。可见,我们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怀念陆学艺、纪念陆学艺,我们有一个必须努力完成、必须经过认真地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就是郑重地确立陆学艺的历史地位,这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后人们的责任。我们只有努力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才对得起陆学艺,才是对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尽到了责任,因为这对社会学以及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农村发展、中国社会思想史等学科的地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一个学科的地位,固然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例如它的代表性的著作,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等等,但是,一个学科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个学科的地位和形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学是与政治学等学科一起恢复重建的,社会学之所以有今天的社会影响,不可否认,与我们有费孝通、雷洁琼这样的代表人物有极大的关系。一般社会公众不见得读社会学的书,在他们心目中,一个学科代表人物的形象就是这个学科的形象,代表人物的高度就是这个学科的高度。因此,我们确立陆学艺的历史地位,不仅仅是出于对陆学艺的个人情感、个人关系,而是出于对我们这个学科的责任,出于对历史和对后人的责任,出于对学术事业和社会事业的责任。
确立陆学艺的历史地位,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形式性标志性的确立
1、陆学艺创办的学院系所、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专业委员会等,可否以适当的形式冠以陆学艺的名字,这要请各单位的同志们去考虑,我只是建议,当然也是希望。
2、陆学艺做出过杰出贡献、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单位,不论是正式工作过的、兼职的、或没有正式工作但开展过重大活动的单位,可否树立雕像、纪念像,或者建立纪念亭、纪念室。
世界上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很重视这件事。例如,德国哥廷根是个只有13万人的小城市,但它的出名是在于哥廷根大学有名,出了大数学家高斯等著名人物。该校办公楼走廊两侧,立着两排不下二三十尊雕像。这就是这个学校崇高地位的象徵,是它获得社会尊敬的理由。就个人而言,陆学艺是完全够格的;就学科而言,只有群星灿烂时,才是这个学科成熟和发达的标志。
轻易忘却前人、漠视前人、否定前人,抬高今人,抬高现世,这是一种必须改变的陋习。只有尊重前人,尊重历史,善于积累,善于继承,一个学科才是有根基的、一个民族才是有文化的、一个国家才是文明的,才是可以获得尊重的。
二、机构性机制性的确立
建议依托某一机构、建立全国性的陆学艺研究中心。陆学艺生于1933年,他的80年岁月,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几次可以称为翻天覆地的巨变。陆学艺从这些巨变中一路坎坎坷坷走过了,少时求学之路就极不平坦;工作以后,经历了历史上少见的政治运动、社会动荡,后代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磨难。陆学艺坚毅不拔、顽强奋斗的一生,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是后人学习的楷模。而正是在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中,他却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对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我们既然有兴趣去研究那么多的外国人,为什么不去好好研究我们看得更真切、资料更可靠的陆学艺呢?如果我年轻,我真有兴趣研究这个时代,研究陆学艺这个人,可惜我已经70岁了,即使投入这项研究也做不了多少年,还是要寄望于年轻人,长期地深入地搞下去,一定会做出极富学术价值的成果。但是,不论哪里成立这个中心,我都申请当一个兼职研究员;或者说,不论我当不当这个中心的研究员,我都要尽可能地做一些专门的陆学艺研究。
同时,我也希望建立各式各样的研究网络、建立研讨机制,形成定期不定期的研讨制度,长期地持之以恒地搞下去。例如,杂志、出版社、报纸等设置专栏、专题,出版系列丛书等,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系统地、有步骤地研究、总结陆学艺的学术思想、学术路线、学术品格;有些事情本人不好做,或来不及做,后人有责任做。
几年以后,再研究如何长期坚持、代代传承,建立必要的有保障的设置和机制。
三、精神性传承性的确立
传承陆学艺的学术精神(学术思想、学术路线、学术品格),是比上述两个方面更重要、也更艰巨的任务。
怀念和纪念陆学艺与研究和传承陆学艺,都是学习陆学艺,但重点不同,方式和做法也就不同。首先,要出版陆学艺全集和纪念文集。在此基础上,要对陆学艺的学术思想、学术路线、学术品格做出明确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炼的表述。这恐怕需要一个认真研讨的过程,逐步概括、提炼,形成学界认可的共识。
我以为陆学艺的学术贡献包括三大部分:1、形成和坚持了一条学术路线,可以称之为“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学术路线。它是对费孝通的学术路线的继承、充实和发展。2、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3、以“鸡鸣论”等为主要内容的关于学者天职、学者角色、学术风格在内的高尚学术品格。这里,我着重谈谈我对陆学艺理论体系的理解。
陆学艺不空谈理论,绝不等于他没有理论;他不以任何理论为标签,绝不等于他没有理论根基;他从不“言必称希腊”,是因为他心中有一杆秤:只有能够对他所关心的中国问题有用的理论,才能引起他的兴趣。对这样的理论,他是很重视的。例如,他认为李培林翻译的《农民的终结》对他思考中国农民问题很有启发,他就很重视;他研究中国社会分层,下功夫了解和研究了世界上最主要的一些分层理论;他研究社会建设,曾多次向熟悉有关理论的同仁请教。
陆学艺做学问,确实基本上不遵循西方人的理论套路,那么,他是否有所遵循呢?他一生坚持了自先秦诸子、明清先贤以来中国学问的基本套路:学以致用,理用不分,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依归。他的学问与西方所谓学术规范的区别,正如中国算学与西方代数的区别,也好比《过秦论》《盐铁论》与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的区别相似。陆学艺绝不是只讲实际,不重视理论。他本人有深厚的中国学术传统的根基。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在改革开放以前培养的少数几个中国哲学史研究生之一,他的导师
当然,陆学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经济、社会学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等方面也都造诣很深,并且具有高超的社会调查能力。经过六十年的勤勉努力,陆学艺为中国社会学、为中国学术贡献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以三农论为根基,以社会结构论为框架,以社会建设论为功用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不仅有上述三大组成部分,而且有三个基本命题:其一,中国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只有“反弹琵琶”,不就“三农”论“三农”,而是从解决城市、城乡关系问题入手,才能解决“三农问题”;其二,中国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不匹配,只有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抓住中国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其三,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现代化,重点是农村现代化,关键是改善社会结构,突破口是改革社会体制。
这三个基本命题,将三大组成部分逻辑一贯地联结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
陆学艺的理论体系,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完全是立足于中国实际,为了解决中国问题,绝不空谈,绝不做作,不照搬任何洋教条,不摆任何花架子,合情(国情),合理(学理)、合用(适合现实需要),因而,是中国社会学的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是继费孝通之后对中国社会学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伟大成果。
四、现下之功与历史地位不同
陆学艺的理论贡献是需要后人进行长期研究的。他自己一生只顾耕耘、只顾奋进,很少回顾自己。我很惭愧,和陆学艺相处几十年,没有能够提醒他别光专心研究国家社会的事情,也要研究一下自己;我自己也没有认真开展对他的研究,和他讨论很多,谈自己的事情很少。现在追悔莫及。开展陆学艺研究,任务确实很艰巨,以上谈到的陆学艺理论体系、理论假设,以及主要的理论命题,我只是一孔之见,需要开展的研究题目实在很多。况且,我们今天评价陆学艺,很自然地,是着眼于他的现下之功,将来,中国学术史可能更重视陆学艺在实现现代社会学与中国学术传统的接续方面所发挥的独特的宝贵的作用;我们今天以为陆学艺的实地调查方法、文章写作方法只是一个方法问题,顶多是一个学风文风问题,将来它会显示出对于“社会学中国化”的深远意义。总之,研究陆学艺这件极有意义的大事,我要不遗余力,但这样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主要是仰仗在座诸位了,仰仗年轻人了!
我坚信,开展陆学艺研究,必定能够推进陆学艺学术路线、学术思想、学术品格的传承和发扬,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学走向成熟和发达。
(本文已经作者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