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信息资讯]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
2010-11-03

2010年11月2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益时报社共同举办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慈善蓝皮书》。该蓝皮书总结了2009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成就经验,探讨了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展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

     

《慈善蓝皮书》指出:
一、2009年我国社会捐赠量稳步增加,达332亿元,增长3.5%

中国慈善进入新成长阶段

2010年11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益时报社共同举办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该蓝皮书总结了2009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探讨了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展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

蓝皮书指出,2009年是中国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一年。在经历了2008年“慈善元年”的轰轰烈烈之后,全社会的现代慈善意识进一步提高,慈善捐赠稳中有升,按常规性的捐赠量计算为332亿元,比2007年的309亿元和2008年的321亿元,分别增长了7.5%和3.5%。全国彩票销量为1323.8亿元,筹措彩票公益金约463亿元。捐赠款物与彩票公益金合计为786亿元。股权捐赠、网络募捐等新的形式不断出现并形成规模;慈善组织数量继续增加,特别是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增加幅度较大,达到800家;慈善政策法规总体上得到进一步完善,但税收政策引发的社会争议不断,难以完全满足慈善组织的发展要求;慈善创新不断涌现,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已经进入新成长阶段。

全国各类社会组织数量从2008年的41.4万个增加到2009年的43.1万个,其中,基金会数量从1597家增加到1843家,特别是非公募基金会占到43.4%(800家),公募基金会占55.8%(1029家),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14家。全国有7个省市的非公募基金会超过公募基金会,体现企业和企业家参与慈善的热情和专业性在增强。慈善会系统是我国最大的慈善网络,截至2010年4月,全国县级以上(含县级)慈善会发展到1627个,其中省级慈善会31个、地市级慈善会312个、区县级慈善会1284个,与2007年的763个相比,在短短3年内增加了864个。

在慈善组织能力发展方面,慈善组织更加重视行业建设和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2009年9月,部分非公募基金会提出了依托恩玖中心(NPO)筹建“基金会中心”的方案,建立基金会信息披露平台和行业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基金会行业公信力,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这是中国慈善行业探索行业自律之路的重要措施,标志着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更趋理性和专业化。

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慈善事业有新的进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09年8月,民政部将《慈善事业法》(草案)正式上报国务院,并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转发征求各地和各部门的意见。目前,《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的颁布实行和上海、湖南、宁波等省市慈善法规的起草,标志着慈善立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慈善文化建设方面,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和对现代慈善事业的了解更加广泛,社会各界参与慈善的热情更高,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的文化氛围逐步形成。特别是慈善专题研讨和报道更加深入,慈善行为更加理性,慈善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习惯,财富即责任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对外交流方面,中国慈善事业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中国慈善组织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慈善事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首次参与东南亚地震海啸慈善救助活动,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组织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外,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代表了中国慈善组织的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中国慈善事业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成为中国大型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行为的重要补充,更是体现了中国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2009年中国慈善事业在持续快速发展的背后,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政府支持和培育慈善组织的制度不健全,政府购买慈善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的机制没有建立,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慈善意识和健康的财富观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慈善组织专业化程度较低等,这些矛盾既反映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在发展初期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也是各方面持之以恒地推动、培育和发展慈善事业的目标所在。

为此,蓝皮书指出,中国作为后起之秀,慈善事业的发展不可能总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后发优势为中国慈善领域留下了发展的巨大空间。展望未来,蓝皮书认为,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私人财富的积累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慈善事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部分企业家的高调慈善行为,特别是广大百姓对慈善的了解和支持,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时代即将来临。

(参见2010年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二、民营企业为慈善事业提供的资源最多,房地产行业表现抢眼

企业仍是国内最主要的捐赠主体

2010年11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益时报社共同举办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该蓝皮书总结了2009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探讨了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展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也更加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也在取得巨大的社会财富后,不忘回馈社会、感恩国家,踊跃捐赠款物或成立非公募基金会参与慈善事业。2009年,国内各类企业捐赠总额为131.27亿元,占境内捐出款物总额的58.45%,,每家企业平均捐赠价值折合1293元,企业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捐赠主体。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与自然灾害频发的2008年相比,2009年企业捐赠数额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从中国慈善排行榜单上来看,2009年上榜企业数量比2008年下降了一半,上榜企业捐赠总额也下降了55.11%,下降趋势十分明显。蓝皮书分析指出,2009年度企业捐赠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2008年频发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慈善井喷,经济危机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等。但也存在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即我国企业捐赠行为缺乏长效的动力机制,常常处于被动选择或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因此容易呈现出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特点。

为此,蓝皮书指出,尽管在金融危机的延续中企业捐赠总额不及往年,但是参与慈善事业的企业层面和参与深度却有相当大的进步。尤其是民营企业在慈善事业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无论从公益主动性还是捐款数额上,都相对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在企业数量和捐款数量中占据了较大份额,而且开始探索新的慈善模式。2009年,民营企业为中国慈善市场提供的资源最多,捐出款物总额超过54.27亿元,占企业捐赠总额的41.35%,占境内捐赠总额的20.39%。从2010年发布的中国慈善排行榜的企业捐赠排行榜看,2009年捐赠超过百万元的民营企业有282家,占慈善企业总数的62.9%,这个数字远高于国企和外企。在捐赠总额前10名的上榜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了5个席位,外资企业有3个席位,而国有企业只有2个席位。

蓝皮书指出,过去民营企业被戴上了“为富不仁”、“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高帽,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企业每年给社区的助老、基建、扶贫以及其他项目的慈善捐赠额要远远超过捐给慈善机构的金额,隐形捐赠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同时,蓝皮书指出,房地产行业表现得最为慷慨和活跃。2010年中国慈善排行榜的企业捐赠榜单上,房地产企业数量占所有上榜企业的16%。在胡润慈善排行榜中,单年捐赠前十名的富豪中,也有5名来自房地产行业。蓝皮书认为,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中国房地产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利润较高,富豪集中,其中不少民营企业家具有较高的慈善意识;二是在目前公众对高房价存在普遍质疑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需要通过捐赠行为缓解消费者的负面情绪,以期建立较好的口碑。

最后,蓝皮书指出,金融危机虽然带来了市场困顿,却也催生了企业对于慈善事业的更多理性思考。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一次性捐款捐物,更强调对公益事业的通盘考虑,并期待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系统筹划企业的公益行为。在扩大市场营销和社会影响力的刺激下,战略性慈善和公益营销开始出现,企业启动了对于企业市场行为的管理学思考,将慈善与企业运营战略联系在一起,并尝试用现代管理办法来管理公益活动,这股力量间接地推动了慈善文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开始转变之前一捐了之的简单方式,开始精准计算“捐赠者幸福”,将其量化为市场效益,效用慈善得到提倡。同时,捐赠者也从传统的捐钱捐物向服务、股权捐赠等多元形式演变,真正实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蓝皮书预测,伴随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慈善不仅将成为企业助推社会发展的方式,也将成为创造新经济价值的战略选择。未来几年,企业社会责任市场将产生重大价值。

(参见2010年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三、2009年港澳台和华人华侨捐赠成境外捐赠主体,约占境外捐赠的八成

广东、北京、四川为接收捐赠总额前三甲

2010年11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益时报社共同举办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该蓝皮书总结了2009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探讨了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展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

蓝皮书指出,2009年全国接收国内外各类社会捐赠款物332.78亿元,其中,资金227.5亿元,物资折价约105.28亿元。全国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总销售量达1323.8亿元,筹措彩票公益金412.92亿元,其中,上缴中央的彩票公益金为201.17亿元,地方留存的彩票公益金为211.75亿元。

从捐赠接收方的构成来看,基金会和各级慈善会为主的社会组织、各类学校、各级民政部门、地方政府部门以及各级群众团体仍然是接收捐赠的主体。

2009年,我国内地接受来自外国、国际组织和港澳台地区、华人华侨的境外捐赠共计45.05亿元,占全国接收捐赠总额的14.1%;这个比例略低于2007年(28%)和2008年(13%)。

其中,来自港澳台地区和华人华侨的捐赠达36.6亿元(含18.4亿元承诺捐赠),占境外捐赠总额的八成,约为81.2%。从境外捐赠的总额来看,金融危机极大地影响了外国捐赠资源的流入。

2009年上半年,捐赠总量超过亿元的省份有19个,前10个省依次为山东(14.41亿元)、江苏(13.5亿元)、浙江(7.48亿元)、广东(6.42亿元)、湖南(5.43亿元)、上海(3.94亿元)、山西(3.62亿元)、北京(3.5亿元)、四川(2.38亿元)、安徽(2.92亿元)、辽宁(2.69亿元)。

从捐赠者的类别看,境内捐赠者中企业仍然是最主要的捐赠主体。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各类企业捐赠总额为131.27亿元,占境内捐出款物总额的58.45%。其中民营企业为中国慈善市场提供的资源最多,捐出款物总额超过54.27亿元,占境内企业捐出总额的41.35%,占境内捐赠总额的20.39%。

国内个人捐赠总额为68.27亿元,占境内捐赠总额的23.40%。这个数字虽然低于2008年的54%,但是与地震之前我国个人捐赠所占比重常年低于20%的情况相比,个人捐赠已经呈现喜人的上升势头。

在我国慈善劝募市场格局中,中央部门和全国性慈善组织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及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捐赠197.68亿元,占全国接收捐赠总额的61.22%。

从接收捐赠额总量来看,广东为经济发达大省,也拥有侨胞捐助的丰富资源,2009年共接收21.65亿元捐赠,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因拥有较多的中央部门和全国性慈善组织,2009年接收了15.59亿元的捐赠量,而四川因为灾后重建持续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2009年接收了约12.38亿元的捐赠。

2009年,教育、救灾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仍然是国内最能吸引捐赠资源的慈善领域。其中,有353笔捐赠用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领域,总额达37亿元(其中过半为承诺捐赠),占总量的41.07%。

同总的慈善捐助资源流向相比,境外捐赠资源较为集中,主要流向三个领域:教育、健康领域、救灾与重建,占总额的87.66%。其中,教育、救灾与重建所占据的比重同总比重相似,分别占据37%,21.71%;不同的是健康领域在境外捐赠用途中占28.95%,而在全国捐赠的流向中仅占9.18%。

(参见2010年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四、2009年非公募基金会达846家,增长32%,发展速度远超公募基金会

非公募基金会将迎来大发展

2010年11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益时报社共同举办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该蓝皮书总结了2009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探讨了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展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慈善观念的深入,非公募基金会为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表现出反应迅速、勇于担当,援助独到、以少搏多,项目多元、匠心独具等特征,弥补了政府公共职能的不足。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仅民政部主管的18家非公募基金会当年即捐款3亿多元,平均每家达1500万元左右。

蓝皮书指出,自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以来,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开始起步,2007年全国共有非公募基金会436家,比上年增加25%;2008年达到643家,比上年增加47%。2009年全国非公募基金会达到846家,大有赶上并超过公募基金会的趋势。与2008年比,公募基金会增长了4%,非公募基金会增长了32%。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公募基金会,显示了国家对于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鼓励态势。目前,全国有10个省市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超过了公募基金会数量,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福建、湖北、海南、江西、青海。非公募基金会已经成为慈善事业的生力军。蓝皮书预测,到2010年底,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将有可能首次超过公募基金会数量。

蓝皮书认为,非公募基金会在我国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真实反映出企业和企业家对财富与慈善的观念转变,带动了全社会现代慈善意识的提高。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非公募基金会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加紧密。2009年,江苏省有基金会247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143家,超过公募基金会总数的104家。

蓝皮书认为,非公募基金会的崛起,在民间公益组织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简单来说,一是突破了民间组织登记难的制度瓶颈;二是改变了公益资源的配置结构,使草根组织获取本土资源有了可能性;三是能真正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增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四是有条件吸引专业人才,改变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匮乏的局面;五是为企业家、企业实现个人公益理想、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渠道。

同时,蓝皮书指出,尽管非公募基金会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体制的束缚,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但从整体上分析,作为一个发展才5年的行业,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使命不清晰,缺乏合理的定位与规划,独立性不足,专业化程度低,信息公开不主动等。

为此,蓝皮书指出,应加强非公募基金会人才培训,推动行业合作平台的发展,促进基金会与草根组织的合作,推动基金会的转型,同时政府部门应放松限制,给予更大支持。

最后,蓝皮书预测,随着政府对基金会支持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不断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会建立自己的非公募基金会,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也一定能不断壮大。最近,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慈善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修订与完善工作也正在进行中,以鼓励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可以预期,未来10~20年,将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高潮期,非公募基金会也将成为一支推动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见2010年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