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3-01-09

 

 

    2013年1月7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这是继2011年以来发布的第二本社会心态蓝皮书。蓝皮书对一年来中国社会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社会支持、尊重和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主编杨宜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力等学者出席发布会。

 

 

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俊秀做了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镇、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吴建平、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总经理周江和北京行政学院曹颖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认为,目前社会心态存在以下一些特点和问题:

一、民众需求表现出层次进一步扩展,标准大幅提高的新特点

民众对洁净空气、无污染的水、改善的住房条什、保障健康的医疗条件、宜居的自然环境等基本生活需求标准进一步提高:交全的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生产环境、有效的火害防范等成为基本需求:民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尊重与认同需求、个人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必须满足的需求。

二、社会不信任扩大、固化,导致群际冲突、社会矛盾增加

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23成信任陌生人。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不信任,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中。

三、阶层意识强烈影响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

底层认同、弱势群体认同依然比较普遍,底层认同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心态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影响到社会成员对社会安全、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感受,也成为采取社会行动的依据。

四、社会群体更加分化,群体行动、群体冲突增加

阶层分化和底层认同使得民意极端化,常常表现出一边倒的声音和行为。极端化格局下,群体进一步分化。常常出现由事件引发的,短暂、松散、无组织、无目标的利益群体。越来越多相同利益、身份、价值观念的人们采取群体形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群体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加。

五、社会情绪总体基调是积极的,但负向情绪的引爆点低,“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

社会情绪总体的基调是正向为主,但存在的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负向情绪基调不容乐观。不断发生的社会性事件导致社会情绪的耐受性和控制点降低,社会事件的引爆点降低。仇恨、愤怒、怨恨、敌意等负向情绪与需求不满足、不信任、社会阶层“分化有密切关系。弱势群体中一些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

六、社会共享价值缺乏,难以形成社会共识

社会分化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缺乏。缺乏基本的、大家共同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互信无法实现,社会共识难以达成。

针对目前社会心态中反映出的问题,《社会心态蓝皮书》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是未来的民生工作要关注社会心态,既要满足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视群体接纳、认同、尊重等社会性需求,通过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民众各方面的基本权益。

二是发挥公共权力在建立社会信任机制的核心作用,要从制度层面建立社会信任机制,摆脱社会信任困境。

三是要关注社会阶层意识,关注社会中低层认同群体的心态和处境,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关注不同群体、身份、民族、阶层等的认同问题,研究化解群体矛盾、民族矛盾、阶层矛盾和身份地位矛盾的有效策略,避免群体和社会冲突的发生,避免社会的割裂。

四是要关注社会情绪,特别是关注社会负向情绪,尽量消解那些不利于社会良性运行的负向情绪。而消解负向的社会情绪要依靠对正向情绪的激励,要靠切实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秩序。

五是应该倡导和正向激励那些对社会有利的基本价值观念,引导他们逐渐固化为全体成员的核心价值,成为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

(编辑 李乐, 摄影 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