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中国消费文化研究议题及其进展—消费社会学论坛会议综述
2016-08-01

中国消费文化研究议题及其进展

——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消费社会学论坛会议综述

2016717日,“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消费社会学论坛(第七期)”在兰州大学本部校区观云楼604成功举行。此次消费社会学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共同主办。依据与会者的投稿文章,此次消费社会学论坛设置“消费文化研究”、“消费与阶层和家庭”、“消费中的政治和公共性与消费社会学研究”、“消费与供给侧改革和城乡可持续发展”四个专题。

会上,与会学者的发言中既有对现有的消费社会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又有对新老消费问题的解读与分析。在理论与经验层面的总结、反思和探索过程中,与会学者提出消费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新方向和新思路,为“新出现的消费现象”和“新环境下的经典问题”予以消费社会学视角下的学理解读。

 

探索消费社会学的新的研究范式、研究方向、研究思路

1.关于消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王宁教授,对话消费社会学研究的两种分析范式:工具主义与个体主义,提出以麦金泰尔的“自目的性”思想和马费索利的“部落主义”思想弥补工具主义和个体主义分析范式的解释盲区,探索消费社会学的新范式。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吴金海,以国家、家庭、消费者的互动关系为线索综述国内外消费领域中关于消费自主性与制度嵌入性的相关研究,提出以家庭制度为研究点,平衡国家制度约束与消费者自主性之间张力的分析思路。

2.消费社会学研究专题的思考

在消费文化研究领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敦福教授对比分析《喜羊羊与灰太狼》和《托马斯小火车》两部动画片,反思中国儿童动画片所传达的内容,在“传统”消费文化研究侧重文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基础上将教育消费纳入消费文化研究视域。在消费政治研究领域,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刘新宇在消费政治理论的逻辑与实质层面综述消费政治的相关研究,得出消费政治与社会转型的密切关系的结论。在社会转型分析方面,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黄剑以“确定性/不确定性”为线索,提出制度与日常生活的契合性的思考方向

 

不同视角下的消费现象解读

在经验研究层面,饮食消费、阶层消费、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与家庭发展、社会交往、对与自然关系的处理等是与会学者的关注主题。在不同视角的解读中,与会学者的发言丰富与充实了消费社会学的研究。

1.饮食消费文化研究

与会学者以消费文化、制度嵌入性、社会互动、消费者行为等不同的视角解读青年群体、“清真”文化族群、有机食品消费者的饮食消费。青海大学牛璇以族群认同解读青海穆斯林的“清真”文化于其饮食消费的影响,及其内部的饮食差异。伴随网络平台的发展,“吃货”一族渐入视野。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黎相宜以浪漫伦理解读吃货族饮食消费的内在行为逻辑:享受乐趣和满足新奇。中山大学博士生李娜关注吃货族的微信晒食,发现,微信晒食是青年群体在时空分延的背景下建构的分享型互动。同为青年群体的饮食消费分析,中山大学博士生王樱洁以制度嵌入性的分析框架解读哈根达斯品牌的跨国升级机制:商品内容与营销方式的创新和品牌文化与中国约会文化的文化对接。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师生章超和曹丹仪以消费者行为学视角解读有机食品消费者的饮食消费,发现,有机食品消费者秉有反思性,侧重有机食品消费的原真性及其健康与口感,有机食品的消费行为实际是其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的外化。

2.消费分层

消费分层是消费社会学的经典话题之一,消费分层的依据、分析单位、阶层之间的消费差异、阶层固化是与会者的关注点。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郭珊珊综述大众消费背景下的国内消费分层研究,反思消费分层依据与分析单位上存在的问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许金凤综述消费分层、消费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整合消费、社会分层、文化的研究路径。山东社会科学院宋健对国内城镇居民的阶层面板数据的分析验证存在于阶层收入与阶层消费之间消费函数及其不同阶层消费行为的相互影响。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吴玉彬以社会流动为背景,从生活观念、职业规划、学校教育、家庭依赖四个方面分析农民工子女的阶层再生产与身份认同的形成机制,对话阶层固化和个体化两种阶层分析视角。

3.日常生活消费分析

与物品、与他人的互动过程构成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与会学者切入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生命历程、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生存环境等方面,解读人们的日常生活。

个体发展。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员邓利方探索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消费的促进作用及其体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上的作用差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薛红在消费主义、全球猎身背景下,就中国大学生何以愿意支付高昂学费到海外从事低端的实习工作的问题,从大学生的实习动机、劳动过程、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予以解读,发现高文凭从事低端职业的悖论源于大学生对海外迪士尼文化的内化与认同。

家庭生活。青海省委党校教师宋洁以Iphone5手机为例,关注Iphone5手机作为质量、性能、品牌代表的手机商品符号的扩散与传播过程,发现蕴含于其中的、发生在家庭代际成员之间的文化反哺;上海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张胜超以个体排他视角解读城市低保与家庭教育投资之间的正向关联,透视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教育不足的现状。情感一直是解释夫妻家庭消费过程中地位关系的主流视角。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林晓珊教授另辟蹊径,以劳动视角审视家庭中被情感掩盖下的女性的消费劳动,揭示家庭之中隐藏在浪漫情感下的性别不平等关系与深层的父权意识形态。在对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进行的logit回归分析中,林晓珊教授指出夫妻资源结构、性别角色观念、情感投入等因素对于家庭消费过程中女性地位的影响,在验证夫妻之间权力与情感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存有影响的同时,实现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社会生活。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田晓丽从社会互动角度解读人们的网购偏好,发现具有不同阶层属性的人们之所以偏好网购而非实体购物,原因在于他们可以避免实体购物过程中可能的地位歧视,可以享受网购过程中的自由与权力。以“何金鹏众酬门”事件为例,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杨波解读在微信朋友圈众筹的合法性、信任、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徐京波以时空维度分析集市和庙会的功能变迁及其根源:经济特性凸显、社区消解、工业化进程。

消费与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张劼颖从城市化进程和垃圾治理两方面解读“垃圾围城”的社会根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迪从绿色食品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垃圾分类三个方面分析都市中产阶级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模式,发现是否“中产”和是否倾向“绿色”消费是解读都市居民可持续消费行为的两个不同的分析维度,中产阶级在上述三个领域的可持续消费倾向并不一致,可持续消费与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密切相关。

综观此次论坛的主题发言,与会学者在消费社会学视域内,在理论与经验层面,以不同视角解读时下的消费现象,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反思与探索消费社会学的新的发展方向。其中,吕大乐教授对“消费文化研究议题”的评述适用于此次消费论坛的与会者发言的主线:其一,以宏观和历史的视野去理解消费现象;其二,关注到消费与消费文化产业的发展变化;其三,注意消费与媒体/信息的关系,特别是媒体/信息变化于消费的影响。

本次论坛荣获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年会优秀论坛,林晓珊的论文《家庭消费劳动中的不平等:情感与权力的纠葛”》荣获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撰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