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制度、行动与观念:经济新常态与社会学研究-
2016-08-01

“制度、行动与观念:经济新常态与社会学研究”

分论坛会议综述

 

“经济新常态”成为新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社会学研究历来以关怀现实、发展理论为己任,探究经济新常态下的制度建设、行动模式与观念变迁在当下的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双重意义。

201671618日,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本年度主题为“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制度、行动与观念:经济新常态与社会学研究”分论坛由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共同举办,负责人为桂勇教授、刘长喜副教授、周长城教授。在为期两个半天的讨论中,本论坛云集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50名学者,对我国社会转型期中的重大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期间不乏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与观点交锋。

大会闭幕式上,本论坛获得“年会优秀论坛”;纪莺莺、范晓光的论文《从经济到政治:私营企业经济资本与当代中国政商关系的分化》获得本届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坛上发布的27篇论文围绕着六大议题展开,与会学者讨论了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及其与之相关的文化、观念、组织、产业、资源、结构等诸多问题,并在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上做出了新的探索与尝试。

专题一 “对重大问题的回应”

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作为开篇发言人,着重讨论了大城市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大城市尚未出现“太大”或“过大”的问题;大城市对于低技能者的需求不仅没有满足,而且极为短缺;应该用技术和管理治理城市病,而不是控制城市规模。华中科技大学王茂福教授主要关注了农村地权制度安排及地权流转对征地补偿款村级分配产生何种影响。发现,除了国家补偿分配政策,地权的制度安排对征地补偿款分配特别是第一次分配会产生重要影响。刘长喜副教授汇报了和复旦大学桂勇教授以及谢硙博士合作的研究:“经济~政治认知模式具有统一性吗?—一项类型学研究”,他们认为当前关于政治经济认知研究具有形式主义、精英主义和线性单维主义倾向,他们通过对普通民众的深度访谈,了解普通民众对接经济运作模式和政治运作模式认知的特征,发现中国普通民众对经济-政治认知上具有碎片化特征:一方面是政治认知和经济认知内部都以混合认知框架为主,另一方面经济与政治认知之间也具有非统一性和碎片化特征。南京大学纪莺莺博士和浙江社科院范晓光副研究员合作的研究发现,在转型中国,不仅不存在一个“资产阶级”,并且不同类型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及其对于政体发展的意义可能具有本质差异。如果说私营企业主的集体抗争是在挑战政体的治理能力,那么顶层大型企业已获得了更为可见的政治权势。

专题二“政治与经济”

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对中国高速列车产业成功实现自主创新所依托的组织基础进行了理论和经验研究。他发现,在“政府调控下的合作与竞争体制”下,政企合一和买方垄断的原铁道部起到了协调和控制的主导者作用,它设定创新目标及技术发展路径、提供创新所需的启动资金、选择创新参与主体并调控它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上海大学马莹和甄志宏副教授通过对高铁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试图揭示全球开放环境下自主创新成功的奥秘所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吕鹏博士通过分析陕北石油产业被迫“国有化”的一个关键个案,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化解官民冲突的议价威权体制在下面三种情况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一是可议价的经济总量超过政府的承受能力;二是不存在议价可计量的基础;三是道义诉求超过经济诉求。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施颖婕讨论了当下国民的群体评价的多元化标准背后潜藏着三种评判逻辑——实用合理性逻辑、伦理合理性逻辑、趣味选择逻辑。她发现,追求社会整体层面功利效率的实用合理性主张占据多数,而个人导向的趣味选择主张最为稀缺。在政治权力和价值呼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下国人评价逻辑的分布格局。

专题三“文化、经济与观念”

上海财经大学苏熠慧博士通过对不同青年群体经济预期与职业发展信心关系的比较,发现在不同“国家-市场-社会”位置中的青年,经济预期与职业发展信心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差异:底层青年对未来经济的消极预期引发了他们对职业发展信心的缺乏,而非底层青年的职业发展信心则与他们的经济预期无关。上海大学严峻博士依据田野调查资料,试图勾勒广东湛江乡村社会中的一类火居道士(道师)的群体特征、日常宗教实践与自我认知。上海财经大学邢婷婷博士通过对青年自雇职业者群体的研究,发现家庭背景从经济资源、职业观念、社会网络三个方面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意愿;教育背景在文化资本的积累上作为寥寥,但是通过教育搭建的社会关系网络却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极大支持。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徐霄扬以多个热门生命相关交易舆情事件的网络评价为经验数据分析来源,提出分类框架补充了经济社会学领域中对生命相关交易的理论解释。

专题四“经济社会学的方法探索”

上海大学袁浩教授通过研究消费者在各个商圈的消费,发现上海市商业网点在商业网络中的影响力差异明显,部分商业网点主导商业网络;现阶段上海市商业网络已呈现多中心结构,但是地区级商业网点和社区商业网点的差异并不明显。三个原因导致了这一格局的形成:核心商业网点与受其影响的商圈所带来的联系,交通和地域联系的空间上的联系,商业网点消费倾向的互补性带来的联系。上海大学严峻博士与其合作者在西蒙有限理性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尝试对行动者偏好的可替代性问题、连续变化问题及在不同偏好结构基础上的行动者决策机制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偏好从无到有的最简模型和理性程度从最低到最高的决策机制连续谱,尝试建立一个初步的行动者连续行动的理论框架。上海大学马磊博士的研究着重关注了ERGMAOM对网络形态的统计建模问题,模型的复杂性背后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只有使用合适的模型来精确刻画现实社会生活,社会科学研究才能超越思辩与描述阶段,加深人类对社会复杂机制的理解,降低不确定性,预测与指导人类未来的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林盼博士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从“资源诅咒”(Curse of Recourses)的视角出发,对清朝末年苏北地区出现的经济衰退状况进行解释,其核心观点是,明清时期,国家修建运河以获取地方资源,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行,运河的存在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各种上下游产业,财富的增长与运河资源密切相关,而这种繁荣又会导致政府或个人对资源的开发进行更多的投资,吸引大量劳动力投身“运河经济”,由此形成产业的单一性与脆弱性。

专题五“组织与产业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韩亦副教授发现,中国企业受到单位制度的影响,融入了社区的功能和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社区型组织。成立之初为国有制的企业,更倾向于在组织内设立劳动保护机构和社会功能单元、给予员工集体参与权、雇佣本地劳动力;规模越大、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越落后、管理者具有国企任职经历或政治参与的企业,其社区化程度也越高。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候选人干一卿、徐拓倩的文章对私营企业的慈善捐助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机制:其一,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出发,倾向于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转而强调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其二,从中国特定的政商关系环境出发,强调具有政治关联的私营企业从事包括慈善捐款在内的非盈利性社会活动是迫于制度压力。西南财经大学贾凡胜、张一林着重关注了信任如何提升高管薪酬激励效果的问题,他们发现,公司所在地区的信任环境越好,其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敏感性越强。当公司所在地区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时,信任能够有效替代法律等正式制度,发挥保障高管薪酬激励的重要作用。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袁豪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作为一般经济组织遵循“理性化——合法化”的采纳逻辑,认为合法性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专业性的合法化与模仿性的合法化。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在转型背景下国有上市公司的采纳具有“路径依赖效应”,国有上市公司所属的行政层级会影响其采纳的风险率。

专题六“结构、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张淼副教授利分析了上海城市居民各分项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的收入差距较大,分配不平均,是使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容忽视。贵州大学马良灿副教授着重探讨了基层政府在反贫困问题上暴露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基层政府及其权力关系网络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总体性支配、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力量非常微弱、在反贫困实践中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及其内生性发展资源没有从根本上调动起来。正因如此,中国脱贫攻坚陷入了结构化困境之中。浙江工业大学吴宝副教授发现,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情景较为强烈时,特殊主义的关系运作逻辑将会得到强化,企业更容易加强信任边界控制,融入宗派式的小团体融资派系。而 “门当户对”的类别情景较为强烈时,社会声望的资格承认逻辑将会得到强化,企业更愿意放松信任边界控制,转而融入更加开放的俱乐部式的融资信任网络。信任边界控制完全中介了社会关系、社会声望对整体信任网络结构的影响。复旦大学钟怡博士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发现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特殊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设计不应是一个宏观的经济学问题,而应该是一个从中观到微观的社会学问题,需要从民众需求的维度出发展开供给侧改革框架的设计。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曹亚娟讨论了弱势群体的社会风险与规避的问题,提出出于整体社会安全与发展考虑,针对弱势群体风险应对能力提高的行政能力干预主要风险的来源——现代性的后果出发,具体包括非匮乏的经济体系构建、多层次的民主参与以及技术的人性化三方面。

 

18日上午,分论坛全体与会人员召开了“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专题会议”。在会上,刘少杰教授、刘世定教授、周长城教授分别做专题发言,回顾了经济社会学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对未来的发展态势做出了判断和寄望,并探讨了经济社会学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未来的发展可能做出的贡献。大会选举复旦大学桂勇教授为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新任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为候任会长,并向沈原、刘少杰、刘世定、周长城四位教授颁发了“名誉会长”荣誉证书,感谢他们为中国经济社会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总之,本届年会“制度、行动与观念:经济新常态与社会学研究”分论坛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了当前社会转型中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诸项重大问题。与会学者不囿于西方理论与文献,将中国广袤而富于变化的社会现实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展现出了深刻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