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为社会动员手段的“斗争式运动”——兼评冯仕政、周雪光、蔡禾四篇文章
廉如鉴
《学海》2014年第3期
2015-02-02

  :作为社会动员手段的“斗争式运动”——兼评冯仕政、周雪光、蔡禾四篇文章

  :廉如鉴

  :《学海》2014年第3期

  :冯仕政、周雪光、蔡禾相继发表的四篇文章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了中国国家运动(或曰运动型治理)的起源、机制、弊端,分别构建了三个理论解释框架。但是这四篇文章都忽略了毛泽东时代的运动与后毛泽东时代的运动存在一个根本差别:后毛泽东时代的运动不外乎采用激励、惩戒、竞赛等方法实施社会动员,属于“普通型运动”;毛泽东时代的运动除了这些常规化方法外还采用“发动一些人斗争另一些人”的方式,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斗争式运动”。“斗争式运动”的社会动员效力远非“普通型运动”可比,它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深刻塑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自身。“斗争式运动”的动员效力来自于它的三个基本特征:党的领导、明确的运动目标、高强度内斗争,其中第三个特征最具决定性。“斗争式运动”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存量社会资源以完成某一革命目标,缺点是会不可避免地破坏社会资源的积累和培育,最终降低社会动员效力。它的优点使它在毛泽东时代被一再发动,它的缺点使其难以为继,在后毛泽东时代被放弃。

关键字:斗争式运动  高强度内斗争  常规化治理  运动式治理

  作为社会动员手段的“斗争式运动”——兼评冯仕政、周雪光、蔡禾四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