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回顾和总结过去30多年发展的经验时,从事社会发展研究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还有人称之为“北京共识”。凡此种种表明,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的确不俗,可圈可点。温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努力的方向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给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笔者认为这个更高更新要求的实质就是提高社会质量。
社会质量: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范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则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在实现这一最高目标和走向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过程中,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好或坏的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了怎样的条件。有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就是一个高质量的社会,不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就是一个低质量的社会。或者相对而言,前者是一个社会质量高的社会,后者是一个社会质量低的社会。
这里使用的“社会质量”概念不是笔者凭空杜撰出来的,它是社会发展研究中一个新的范式。“社会质量”(Social Quality)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学者提出的用以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简单地说,社会质量衡量的是一个社会在何种程度上为个人全面参与其所属的社会与经济生活提供保障,因而它指向的是人的发展问题。在这个分析工具中,社会质量的高低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衡量。
衡量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
一是社会经济保障,指人们获取可用来提升个人作为社会人进行互动所必需的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可能性。任何一个高质量的社会都要想方设法为社会成员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通过各种制度保障人们在收入、就业、居住、教育、卫生等方面具有公平获得资源的机会。社会经济保障指向的是社会正义,离开这个根本前提,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就无从保障,那样的社会也就不可能是一个社会质量高的社会。
二是社会凝聚,指以团结为基础的集体认同,揭示的是基于共享的价值和规范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这个维度主要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关系在何种程度上能保有整体性和维系基本价值规范。具有较高社会质量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信任、和谐友好的社会,社会成员具有共享的价值观念,社会在这种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反之,一个社会质量低的社会将缺乏信任,陷入社会分裂甚或分崩离析。就如当今世界某些国家战争频仍、动荡不安,这样的社会其质量如何不言而喻。
三是社会包容,指人们接近那些构成日常生活的多样化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可能性。人们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获得来自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支持,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各种制度融入其中,社会是否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些群体具有某些方面的特征而遭受来自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系统性排斥,从而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这是社会包容的指向性。简言之,社会包容关乎个体平等的权利和价值以减少社会排斥。
四是社会赋权,指个人的力量和能力在何种程度上通过社会结构发挥出来,社会关系能在何种程度上提高个人的行动能力。赋权的含义就是增能,它意味着使个体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够利用各种机会以增加选择的空间。它聚焦于个体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所具有的潜能以及这些潜能可以实现的程度。社会赋权关注的是社会为个人发挥自身能力而提供的生活机会是否公平,它指向人的尊严。
社会质量有其独特的理论架构,其出发点是消解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解决组织世界(亦即体系和制度世界)与生活世界(即社区、群体和家庭)的冲突,从而改善社会状况,继而提升个人的福利和潜力。如果我们用一个类似数学象限的构图来表示就能更加清晰地说明社会质量的理论架构。在这个构图中,横轴的左端代表的是制度、系统和组织,右端代表的是社区、群体和家庭。纵轴的下端代表的是个人的生命历程,上端代表的是社会过程。社会经济保障的内容在第二象限中,社会凝聚力在第一象限中,社会包容在第三象限,社会赋权在第四象限。这样的构图中,一方面表示的是宏观(社会)和微观(个人)的纵向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制度、组织与群体、社区和家庭之间的水平关系。纵轴代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而横轴则代表制度进程与个体行动之间,或者用哈贝马斯的表达即系统或制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两种持续存在而又密切相关的紧张关系产生了一种动力,影响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集体认同的形成,并将社会行动者转化为能够实现社会质量的行动者。
通过上述四个维度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质量衡量的是社会在何种程度上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个人在这种条件和保障下实现了怎样的自我发展。社会质量作为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分析工具,关注的是对具体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和衡量,以比较不同社会间的质量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社会质量弥补了GDP等单一的经济指标在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的不足,也有别于试图覆盖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生活质量”概念。与联合国发布的人文指数(HDI)相比,社会质量的测量避免了简单化的倾向。
转变思路:开展社会发展质量研究
近年来,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关注,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没有使用“质量”这个概念。例如,和谐社会追求的实际上就是要提高社会质量。尤其当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转向人的幸福和尊严、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这样深层次问题时,社会发展的质量问题实际上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就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社会质量。相应地,在社会发展研究领域也有必要转换思路,那就是超越目前在社会发展研究中只关注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局限,开展社会发展质量研究。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已经昭示:社会发展没有唯一道路,也没有统一模式。而不管走哪条道路,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社会质量,这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