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11学术年会上成功召开了第三届讨论会。本论坛是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承办。本届分论坛共收到论文投稿七十余篇,通过负责审阅的老师精心筛选,纳入最终论文集的论文共约四十篇,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内陆、香港以及日本等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
本论坛于
第一个主题是比较视野下的社会分层、经济增长、消费变迁与中产阶级,共有四位学者进行发言。第一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论坛第二单元的主题为阶级、态度与行动,共有三位发言人将他们的论文成果与大家分享。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欣讨论了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中的阶级分层现象,他认为阶层的差异仍然是影响人大代表选举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移民的社会融入和收入不平等是本论坛第三单元的讨论主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朱妍、李煜两位学者在《微观公平感的形成机制》一文中,探讨了个人如何看待与自身有关的公平现象。作者的主要结论认为群体之间的比较利益受损程度对微观公平感有更大的影响;不过,相对来说,个体之间的比较利益受损程度的影响则没有群体之间的影响力度大。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的
本论坛的第四个主题是教育不平等与地位获得,同样也有四位学者对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汇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本论坛在当天晚上继续召开会议,主要探讨了住房分层以及健康分层的问题。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闵学勤副教授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中国社会各阶层超越自己的阶层能力购买住房。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与购房者背后的家庭支持是分不开的,即家庭背景和相应的社会资源,但很有可能在不久之将来,这一跨越阶层的住房获得现象会成为一种泡沫而破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的赵晔琴学者探讨了城市新移民发居住权分层情况。她认为对于新移民的居住权的确立必须区分不同类型并予以不同政策进行对待。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林双凤则探讨了广州市某高校的住房资源获得,以及在住房资源获得中家庭里同辈、晚辈支持模式的不同影响。本论坛最后一篇论文发言者是同济大学王甫勤学者,他探讨了生活方式,经济地位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在研讨会结束后,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招开了理事会议,会议以今后专业委员会的发展道路为讨论主题,得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决议,包括争取给予更多年轻学者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计划成立中日韩三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的定期交流机制等等。与此同时,本专业委员会计划向所有与会专家发出邀请,希望任何对阶层分析、教育不平等、劳资关系等与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相关的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申请加入我们的专业委员会。大家建立一个学术共同体,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还是比较新的学术团体,所举办的社会分层与流动论坛的历史也不长,但是,得益于众多学者的关心与支持,每一届论坛都获得成功举办,今年本论坛再一次荣获“优秀论坛组织奖”光荣称号。我们希望以本论坛为平台,推动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这一分支领域的学科化发展,加快该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