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于7月23-25日在江西南昌召开。由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城市社区参与治理资源平台协办的“城市社区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问题研究”分论坛在该会上举行。
本届分论坛共收到论文投稿60余篇,有40多位论文作者参加了分论坛,参会人员来自香港、厦门、南京、贵州、上海、大连、珠海、山东、成都、重庆、天津等地。论坛研讨内容包括城市化理论、社区建设理论、以及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在短短一天时间的分论坛上,共有16位论文作者进行了学术演讲,就其论文内容与参会者进行了交流,“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会长、副会长分别主持并对宣讲论文进行了点评。
中国城市化理论与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始终是城市社会学的重大主题。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在论坛开始,发表了题为“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反思与建构”的主题发言,提出了对中国城市化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的十个方面重构,其中包括:根据中国不同地域特点推进五种城市化道路的模式,在城市发展规模上应适度紧缩,以首位城市为核心进行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空间整合,以城市文化资本提升城市竞争力,以区域融合和互补来提高城市的整体性价值,走区域资源承载力和谐化的城市化道路等等。江西社科院程宇航研究员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曾经出现的限制大城市发展、强调小城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反思,提出“城镇化”对城市化进程的损害,并提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水平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中国城市人口的统计往往以户籍为准,虽然目前许多农民已经在城市工作、定居,但是由于没有取得城市户籍而仍被测算为农村人口。因此,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隐性方面。之所以虽经多年讨论而没有进行全国性的户籍改革,是因为其巨大的成本与风险。暨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吴伟东基于广东省数据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财政成本进行了估算。论文从人口迁移和福利磁力的研究视角出发,聚焦于制度改革的社会救助福利成本,在估算公式中纳入了区域福利水平差距、劳动者定居比率和福利迁移比率等数据指标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将会在社会救助方面产生一个相当大的长期财政成本,改革的推进需要制定专门的财政收支平衡方案。此项研究为户籍制度改革及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成本进行了量化方面的预测。
在当前中国城市的大发展中,以城市内部旧城区改造及城市向外扩张为主要途径,而在其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也最多。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罗国芬教授,以“都市利益与旧区改造维权”为题分析了城市开发与都市规划中的利益纷争与市民维权。文章以上海某社区居民旧区改造的案例揭示了都市大开发中“都市经理”和市民间的利益冲突与融合,指出旧区居民的进取性维权是基于都市开发中的都市利益,但这种维权仍有其限度。同时指出市场需求、国家干预及都市开发者,都在影响着都市开发的方向。类似的问题在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香港也存在,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朱灵,以香港排头村村民对“人行天桥”提案抗争的案例,分析了香港社会中乡村—都市二元文化间的冲突。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杨贵华教授,对城市向外扩张中“村改居”社区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村改居”社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特有的过渡性社区类型,其涵盖了组织、管理、文化、环境、公共服务、居民转产转职等诸多方面内容,是城市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和公共服务模式的转换。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和集体资产处置是“村改居”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居民从业身份转变是“村改居”的重要目标,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组织建设等是“村改居”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社区建设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层单元受到广大学者与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是“强行政性”与“弱社会性”始终是阻碍社区发展的内部原因。南京社科院社会发展所助理研究员任克强在对社区建设的研究中提出了“组织化合作动员”的概念,对组织动员类型进行了分析:如科层型动员体——党政组织,合作型动员体、执行型动员体、经营型动员体及生存型动员体等。由于社区自身没有足够资源改善民生,社区建设不是社区自身的事情,它涉及包括城区政府、街道在内的整个城市基层政权和社区、传媒、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和群团组织等整个政策网络内的其他主体,进行组织化合作动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适度放权给社区。
上海行政学院副教授刘中起的发言是关于“新时期国际化社区治理进程中的公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指出要促进国际化社区内的公众参与,就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而其最根本体现就是公民对国际化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提高公民对国际化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社区服务多元化。同时,在体制环境创新方面,必须突破传统的街居制体制障碍,构建社区公众平等自由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平台。
伴随中国快速老龄化进程,城市老龄化水平更高,问题也更为突出。本届分论坛对城市老龄化问题也十分关注,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讲师李珊,通过对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内涵的研究构建了包括客观实体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在内的“城市老年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牛喜霞、秦克寅等人通过对山东淄博某区的实地调查对“城市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进行了研究。指出居民经济状况和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是影响居民对社会化养老进行选择的两大因素。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视角,在本届分论坛中,对城市底层人群生存状况的关注体现了这一社会学传统,对城市拾荒者、进城农民工、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及未成年人的网瘾问题的研究,也是分论坛讨论的重点。另外,来自“城市社区参与治理资源平台”的两位成员、来自成都成华区桃源社区的吴群芳以及成都市青羊区社工协会的常光洁分别介绍了其在社区平台的支持下所做的工作与成功经验。
总之,本届分论坛讨论内容丰富多元,学者间观点交流相互碰撞,新思想、新话语不断涌现,深思博学与鲜活灵动并存,体现了当前城市社会学研究不断深入,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中国社会学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