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群信息学探索知识共享规律
霍文琦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08月03日第338期
2012-08-06

    【核心提示】近年来,一个新概念——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以下简称CI)被国内学者引入并受到关注。72728日,以“社区信息化与社群信息学:联结实践与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社群信息学”在中国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计划进行了研讨。

      据了解,社群信息学旨在关注信息通讯技术(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强调缩小人与人、社群与社群之间的数字鸿沟,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的形成与共享规律。

    国内研究已产出成果

      20世纪90年代末,强调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公平的社群信息学在社群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相关实践中应运而生,并在北美、欧洲、澳洲等地迅速发展,一些大学开设了CI课程并培养研究生。

      2007年前后,社群信息学引起国内学界关注。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闫慧博士于2010年发表的文章《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篇文献。据闫慧介绍,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相继开设了“社群信息学”课程,中国内地关于该学科的第一本教材《社群信息学:理论与研究》在此次研讨会上正式发布。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人类信息行为研究所、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研究基地、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等科研教学机构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之一。

      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早期关于社会群体信息化的研究集中于“社区信息化”,且多为政府管理者及智囊机构研究者关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认为,术语上的差异反映出国内外文化和认知上的差异。“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概念,在中国学界和公众的文化认知上深入人心,社区信息化更多强调政府管理;而国外流行的术语“Community Informatics”则更强调实践性,在研究视野、方法和结论上有很多创新。

      对于社群信息学的理论意义,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于良芝认为:“社群信息学为国内对应学科(社区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带来了新的理论视角。具体而言,相比国家与个人,它更注重社群;强调ICT对社会网络的嵌入;致力于ICT的平等普遍获取;相信公共场所特别是公共机构在弥合数字鸿沟中的作用;支持自下而上的项目设计及实施思路;相信可以利用ICT振兴被流动空间边缘化的社区;对技术中立立场持批判态度。”

    机遇与挑战并存

      现阶段,国内研究者在社群信息学方面的初步实践,主要以社区公共图书馆、学校、村庄、城市低收入人群等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手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社群提供专业且贴近实际的帮助,以期减少数字鸿沟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同时在社会公共信息空间实现大学的社会功能。

       赖茂生认为,社群信息学研究和实践可以弥补社区信息化没有涉及的广大农村地区和其他边缘化群体的情况。图书馆等传统机构只是一个试点,未来还将进一步拓宽实践领域,增加实践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宋煜认为,由于国外公共图书馆利用率较高,社群信息学所指导的实践活动推行起来效果很好,但考虑到国内实际情况,通过公共图书馆来推进弥合数字鸿沟的实践,目前有一定困难,或许几年后可以初步实现。

        作为较早涉足社群信息学研究的社会学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阿卜杜·阿尔卡利麦特(Abdul Alkalimat)则对社群信息学的前途较为乐观,他说:“面临数字鸿沟带来的挑战,秉持着网络民主、集体智慧、信息自由这三大社群理念,做到‘人人都能联网,人人都能创建知识,人人都能利用信息’,我们就有望消除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