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下各种所谓“新”家庭现象固然值得关注,但更需要的是从总体上思考、研究如何促进家庭形态及其功能的健康转变,对于当今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现象,不必过于紧张或者急于作出好坏判断。
近期,各种主题的家庭剧在荧屏热播,有言论戏称“整个三月,宫斗穿越不再,家庭伦理扎堆”。像中央电视台8套播出的《夫妻》,围绕3个人到中年的家庭是否生育话题讲述故事,关注了丁克家庭这一社会问题。多家卫视热播的《浪漫向左婚姻往右》则探讨了夫妻之间如何建立互信、如何经营家庭等问题。
除了电视剧中反映的家庭外,社会上还存在着多种非常态“家庭”,如非婚同居、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等,且近年来呈增长态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捷发展,不仅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变革,社会因素和文化观念也在随之嬗变,家庭模式及其观念就是其中之一。传统家庭是否会裂解?这种裂解有无轨迹可循?家庭的前景如何,会否走向消亡?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新”家庭模式自古皆有之
家庭自古即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以致学术界对“家庭”的定义一向存在分歧。社会学和法学中的“家庭”,始终存在一定差异。法律意义上的“家庭”一般是主流观念所认可的家庭形式,不能完全包容社会学意义上的“家庭”。有些社会学意义上的“家庭”或“准家庭”(例如“非婚同居”),往往因不被主流观念所认同而得不到公权力保护,但在一个人口流动性大的开放型社会中,它们相当常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利华告诉记者,这些“新”的家庭模式都不是第一次出现,历史上很早就有过,只是不像今天这么流行,因为当时主观选择性和社会宽容度不如当代。
王利华认为,通过缔结稳定的两性关系获得可靠的生理和心理满足,是人类的天性和基本需求之一,这是家庭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今天,家庭模式正在蜕变中重构,家庭认知迷惑、家庭功能弱化以及两性婚姻关系的稳定性下降等,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心理冲突和精神焦虑,其程度之大的确前所未有,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和研究的社会现象。
家庭模式变化是整个社会大变化的产物
家庭模式为什么会变化,原因何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赵孟营指出,家庭模式的新变化是整个社会大变化的产物。从社会学来看,三个比较大的变化是中国家庭变迁的一个时代背景。第一,中国整个社会历史大格局的变化。历史变迁的轨迹,已从过去循环的历史迈向进化的历史。家庭在循环的历史里维持是很简单的,但社会本身在进化,因而家庭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第二,社会变化对我们的很多制度、观念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家庭是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私人生活的一部分,陌生人无权干涉。这就使得家庭本身的发展有可能产生很多新形式。第三,我们的生活体系正从简单转向复杂。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社会,劳动和生活方式都很复杂,家庭只不过是个人生活的一个很小的领域。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认为,家庭模式之所以多样化,经济是主要因素。如女性在经济上取得独立,甚至占据重要的岗位,导致传统的夫妻地位发生变化。其次是观念变化。现在新的思想猛烈冲击着人们的若干传统观念,道德尺度放宽了,许多过去不能容忍的行为变得可以容忍,甚至被视为“新潮”。
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家庭形态与功能的演变具有根本性影响。“新”的家庭现象大量涌现,表明传统家庭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王利华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一场巨变。这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既无法抗拒,亦无须过于忧虑。
积极引导和科学应对传统家庭模式的现代转型
赵孟营认为,虽然现在把一夫一妻制贯彻终身的这种理念似乎在减少,但目前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模式还是获得认可较多的一种模式。从家庭变迁趋势来看,传统社会中的大家庭模式已经消亡,家庭模式已经发生颠覆性变化。至于现在的家庭模式还要不要维持,这要看未来的社会发展。
张国刚对此表示认同。他强调,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是无法预料的。现在的家庭形式不仅是一个自然、本性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力量组织的结果,社会需要一种观念、一种价值让人们认同家庭,否则就是不合乎道德的。
“家庭未必一定会消失,但必将不同于过去和当代的家庭形态。”王利华告诉记者。他认为,当下各种所谓“新”家庭现象固然值得关注,但更需要的是从总体上思考、研究如何促进家庭形态及其功能的健康转变,对于当今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现象,不必过于紧张或者急于作出好坏判断。
学者们认为,应当基于人性关怀、生命保障和社会稳定三个基本目标,理性看待各种婚恋家庭现象,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家庭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设计和倡导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新型家庭模式和伦理规范,同时发展健康的公益服务,加强正确的道德引导,并在充分尊重公民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加强法制管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