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洗掉罪恶感”:身体洁净与道德的关联性
阎书昌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98期2012年5月2日
2012-05-02

  【核心提示】“洗”、“罪感”和“圣洁/美德”有着紧密联系。个体被唤起不道德情绪体验之后,有身体洁净(洗手)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而且身体洁净之后不道德情绪体验会降低。具身理论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解释框架,即身体经验能够影响内在的、抽象的心理过程。

  “洁净近于圣洁/美德”是西方古老的隐喻式谚语。诸多宗教中也都有洗礼仪式,以示赦免受洗者的“罪过”。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临床观察中也发现,有负罪感的心理患者往往会有强迫性洗手行为。由此可见,“洗”、“罪感”和“圣洁/美德”有着紧密联系。2006年,钟晨波和Liljenquist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心理学实验报告称,个体被唤起不道德情绪体验之后,有身体洁净(洗手)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而且身体洁净之后不道德情绪体验会降低。此后,“洗掉罪恶感”的心理效应立时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

  身体洁净能提升道德自我意象

  钟晨波等人以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显示,个体做过不道德行为的情绪体验可以经由身体洁净来排解,指向自身过去不道德行为所留的心理痕迹。又有学者通过实验证明,当个体被唤起厌恶情绪之后,再加以洗手或者被激活洁净概念,或身处整洁干净的环境之中,个体的道德自我意象会得以提升,从而导致个体对他人不道德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的苛刻性降低。此前已有研究发现厌恶情绪会增加个体道德判断的苛刻性,而身体洁净则起到了弱化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2010年,钟晨波等人以更为缜密的实验揭示出,身体洁净会导致个体对某些社会现象(诸如婚前性行为、随意的性行为等)进行道德判断时更为苛刻,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身体洁净之后,会觉得自己身体“一尘不染”,道德上也“无瑕疵”,这种得以提升了的道德自我意象致使个体判断他人行为道德与否时更为严厉。在一个强调洁净的社会里,其成员容易将不同于自己的人看得更为不道德,并将他们隔离、孤立起来,这可能是某些社会种姓制度、社会歧视制度背后的部分机制。Helzer和Pizarro新近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启动洁净概念会引发人们对违反性贞洁行为的严厉责难,而与性、洁净无关的违背或侵犯行为则未受到影响,因为违背性贞洁行为是直接和身体关联在一起的。

  近些年来兴起的具身(embodiment)理论为这些研究发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解释框架,即身体经验(如身体洁净)能够影响内在的、抽象的心理过程(如道德情感体验或道德判断),如人们拿着重一点比拿轻一点的纸张(但意识不到轻重差异)会认为上面写的材料内容更为重要,身体感到温暖会促使个体对人际关系作出积极评价,等等。道德上的污玷可以经由身体洁净来去除,甚至也有研究声称人们“嘴说了假话要清洁嘴,手做了坏事要洗手”,可见,清洁哪些部位明显有赖于不道德行为的具体执行器官,这进一步说明人的身体运动经验影响着人的思考、判断。

  超越道德领域的身体洁净

  随着身体洁净与道德关联性研究的逐步拓展,研究者还试图将视野拓展到道德领域之外。研究发现,洗手能减轻个体在双趋冲突背景中抉择后的认知失调,即将决策行为之后的心理痕迹“洗”掉,从而降低个体对其决策进行合理化的需要。最近研究还发现,洗手能洗掉人们心目中的运气,即当人们认为自己有好运气时,如果洗手的话,其后的决策行为就会更谨慎;而当人们认为自己有霉运时,洗手则可使当事人随后的决策行为更为激进。这些研究揭示出身体洁净具有“勾销过往”的心理机制,它超越了道德领域。

  心理痕迹可减轻但未必能洗掉

  钟晨波等人关于身体洁净与道德关联性的研究结论也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质疑。有学者以美国大学生为被试重复了钟晨波和Liljenquist所做4项实验中的两个,但没有复制出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有学者在验证钟晨波等人的研究结果时发现,罪恶感可以引发洗手倾向,但是洗手不能洗掉罪恶感。这大抵可以解释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为什么在唆使丈夫谋杀了国王之后产生了强迫性洗手行为,但是这一行为在其身上并没有最终消失的情况,就是因为她的罪恶感可能靠洗手得以减轻,但并没有被彻底洗掉。

  传统中国人身上是否存在该效应有待深入探索

  东方文化下的中国人是否存在“洗掉罪恶感”的心理效应呢?即这种效应是否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至少已有国外发表的实验报告称西班牙人身上没有此效应。我们从中国文化中似乎也可以找到某些支持性证据,如源于《抱朴子·用刑》:“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的“洗心革面”就包含着以水洗心灵的意涵。有些人可能认为“金盆洗手”也可以作为例证,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该谚语在中国文化中古已有之,它很可能源自《圣经》中的典故,是《圣经》传入中国之后才出现的,因此不足为凭。让我们感到中国人身上是否存在该效应的最大变数,可能是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而西方则是罪感文化。在一项有数百位中国大学生参加的探索性研究中,笔者还没有发现中国人身上存在“洗掉罪恶感”效应的证据。目前有实验报告发现,当亚裔美国人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有很多有悖于道德的行为之时,要比起自认为如此时,往往会有更多的被试作出选择纸巾的行为,这表明个体此时会有身体洁净的心理倾向,但是这一实验仍然是在美国文化背景下使用英文实验素材进行的,同时也未能进一步揭示身体洁净能否对亚裔美国人的罪恶感有洗涤作用,因此还无法准确地判断传统中国人身上是否存在该效应。假如中国人身上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又会有什么样的机制应对不道德行为之后的情感体验,这些仍将是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