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导师勉励我们读“两资”

2022-05-13

2005年考取中国社科院读博开始,跟随导师陆学艺先生的课题组调查研究长达8年。虽然2008年博士毕业,但之后一旦先生的课题组有任务或有研讨,我尽量抽空参与,因此那8年里每每能听到先生及其圈子里的高谈阔论。其中,先生偶尔勉励我们要研读“两资”,即《资治通鉴》和《资本论》,尤其是前者。先生不止一两次提到这类事情。他没有明说研读的具体理由,可能是希望我们在研读中慢慢品味它们的社会价值。很遗憾,直到先生2013年5月突然离开我们到今天,我也没有好好读过“两资”。

《资治通鉴》由北宋大师司马光主持编篡,历时19年,凡294卷,300多万字,是中国第一部以编年体形式编篡的史书。内容主要涉及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编篡此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历史上那些事关统治阶级治国理政和家国兴衰的描述,以警示后人,故宋神宗称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书名。尽管我们在中学时期习读其中个别篇章,但那也仅仅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作为古文知识而习之,未必知其治国理政、家国兴衰的历史背景和实际借鉴价值。作为一位三农研究者和社会学家,先生之所以荐读卷帙浩繁的《资治通鉴》,我想意在几点:一是弟子们虽已读至博士进阶,但国学历史知识未必充盈,不足以达及服务于治国理政的层次。二是先生的治学方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吃透两头做学问”,一方面要知晓社会底层稼穑之艰,一方面要通晓高层治国理政的思想意图,方可成功为学。三是社会学在学理层面虽为立足底层社会的学问,但此类学问仍然要上升为治国理政者的决策和施策层面,方能体现社会学乃至社会学者“志在富民”的真正实际价值,因而亟须了解历史上那些治国理政的是非成败。四是解决中国的问题乃至世界的问题,不能不重视中国上下五千年治国理政的国情历史,《资治通鉴》无疑闪耀着历史的“珍珠颗粒”,必然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现代化提供必需的中国智慧、中国能量、中国底蕴和中国方案。比如,疫情当前,如何基于中国历史国情、发挥执政党的引领作用,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的关系,应该说这本浩浩巨著总能提供某些方案和答案。可见,先生力推弟子们研读《资治通鉴》,足见其为国育英为民培智的拳拳之心;即便弟子们不在其位,但在政中,以知识智慧贡献社会、服务国之大政,当属在所不辞。

 

 

 

2007年4月21日陆老师携夫人吴老师游玩考察北京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公园(颜烨陪同拍摄)

《资本论》可谓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它其实有个副标题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因此也可以说是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集大成著作。我想先生之所以推崇研读《资本论》,并不主要是因为它是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资本主义发展变迁规律,而主要在于它本身也是一部重要的社会学著作,是对社会结构性不平等的经典分析。后来一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认为,《资本论》本身是研究“社会”的,是从大家常见的“商品”开始研究的;研究商品生产背后的劳动二重性,以及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进而研究揭示出具有核心意义的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机制,指出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变迁规律,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掘墓人。当然,《资本论》本身也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对于当今“市场化社会”发展的研究同样有很大启示。尽管马克思极不情愿地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说标称为“庸俗的”社会学,但直到今天,《资本论》的社会学意义仍然闪耀着光芒。《资本论》写作的时代背景,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增长而社会冲突加剧,阶级矛盾非常尖锐。这对于历经几十年改革开放、重新焕发活力、奔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来说,虽然没有可比性,但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当经济高速发展而民生社会事业等严重滞后的时候,社会矛盾同样相当突出,由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呼声随之而来,因而在2005年前后,中国又一波“社会学的春天”来临。又如,随着21世纪“新资本主义”产业形态如平台经济的世界性兴起,资方与劳方的阶层结构性不平等,仍然在微观基础上支撑着社会时序的宏观变迁;高层领导提出“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2020年8月),预示着中国又一波“社会学的春天”来临。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未来,同样体现先生力荐研读《资本论》的远见卓识。

时光荏苒,先生突然离开我们迄今9年,但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时刻萦绕脑海而难忘。弟子研读“两资”至今虽未成行,但先生殷殷之情本身就一直在勉励和鞭策着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颜烨现为应急管理大学(筹)教授、2008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博士生,2022年5月10日稿于燕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