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谆谆如父语 ,殷殷似友亲 :我眼中陆老师的工作与生活

2023-06-12

 

王丽柯

一 求学与初见

2005年,我决定报考陆老师的博士研究生。报考时候只听说陆学艺是一位学术大家,至于为什么是个大家,其实在我内心是懵懂的。当我冒冒失失地根据网络公布的导师办公电话致电陆老师,阐明想法之后,陆老师说:“今年考试有一门统计学的课程,你行不行呀?”我说:“我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应该可以。”只感觉电话那头陆老师的声音停顿了一秒之后说:“那欢迎报考!”于是在当年9月,我终于在北京工业大学的公开课上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陆老师。课后他找我谈话,了解到我是跨专业考上的,社会学理论基础较差,便要求我多在社会学基本功上下功夫,先暂缓进一步沟通学术研究的方向问题。

读博第一年,初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就是跟着陆老师做项目。他对我说:“搞研究就是搜集资料的过程,研究搞得好不好,首选要看你资料搜集的全不全。”但科研小白搞科研,我哪能一下子准确领会此话的要义和精髓?于是,在一次课题组的会议上,我搜集准备的材料不出意外地被课题组里面的一位负责老师否定了,会后陆老师对这位负责老师说:“她这次的材料准备得不够好,主要是你们子课题中的命题设计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陆老师的评价虽然寥寥数语,但对于初学者的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宽慰,进而极大地鼓舞了我的学术信心,对我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关于问题意识的培育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读博士二年级的时候,我的母亲罹患重疾情势不容乐观,这是我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第一次遇见坎坷,在陪伴母亲联系专家会诊和手术治疗期间,彼时内心感受非常无助又崩溃。陆老师得知我家中的情况后,特意让师弟谢振中去他家一趟取来5000元现金转交给我,并发短信嘱咐我要坚强……此情此景定格为我成长道路上的一束光,令我没齿难忘,多年之后每每想起,内心都是明媚而温暖的。

二 学习与陪伴

2007年下半年这段时期,师母吴老师生病了,陆老师家中虽然雇有保姆来照料师母的生活,但仍需有人能够帮助吴老师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沟通并协助她完成专项的身体锻炼,以便尽量减缓她语言能力和运动功能的退化。有一阵子,陆老师非常不放心吴老师自己在家,连上班也要带上吴老师一起去,这导致他工作期间经常顾此失彼颇感力不从心。我们几个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商量着都想为他分担一点儿压力,于是我们白天会抽空轮流到陆老师家里去陪伴师母,为陆老师分忧。可到了晚上问题就来了,由于作息规律的不同,陆老师仍需要在夜里继续照料吴老师,这让他的身体很是吃不消。那时候跟着陆老师在读的学生中,只有我一位女生住校,且能够有更多闲暇时间来做这件事儿,因此我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完成博士科研任务之余就去陪伴师母的光荣义务,经常吃住都在陆老师的家里。对我而言,这既是改善我吃学校食堂伙食的美事,也是让我能够从生活层面近距离观察陆老师并向他学习的一次契机。

在陪伴吴师母的这段时间里,通过与陆老师在生活空间上的接触,我得以了解到他在家里的一些工作习惯和生活规律。他每天清晨大约六点多左右醒来,先在床上做完按摩操之后再起床,起床后会用一个收音机收听新闻,在早餐时间也不忘关注早间新闻,八点钟左右准时外出上班,晚上七点左右才到家,到家后吃过晚饭就会喝茶、读报、看新闻,期间会将关注的社会要闻标记下来(早期是剪贴下来),累了会在沙发上短暂小憩(是坐在沙发上打瞌睡,但不可以叫他的),如果第二天有重要会议,往往会三点钟起床写稿子,写累了再休息一下天就亮了。在偶尔不外出的情况下,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材料,写东西,这时如果有朋友、学生或者儿子到家里来看望他,陆老师就会变得格外高兴、瞬间精神矍铄。大家在陪同他吃饭的过程当中会针对时事、经济社会领域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热烈交流一番,如果话题讨论没有结束,饭后茶歇时间继续接着讨论,期间大家都会各自畅所欲言地发表观点和看法。我驻守在陆老师家里的那段时间,他的学术关注点重点是围绕社会建设领域展开的,但他对社会现象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讨论却是务实而不拘一格的,强调社会问题研究的重点是政策性和社会调查的结合,不能不接地气。我在现场是旁听者、观察者,也是记录者,在陆老师家一次次的饭桌文化和家庭聚会的精神盛宴上,完成了对自己的思想洗礼,也形成了自己对于时政、社会问题、乃至周围身边事的理解和认知。

三 教育与影响

关于学生的教育,陆老师常说:“身教胜于言传,我教育你们和我的孩子都是这么做的”。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他始终用自己实际行动在为我们树立典范。

在做学问方面,陆老师认为他自己“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属于比较勤奋的。”我的博士论文训练过程,是通过跟着陆老师一次次的做项目和搞实地调查完成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8年底在成都做城乡统筹发展调查,我们一天要走好几个区县,到达目的地之后还要听取地方负责人汇报、到现场看项目,陆老师一直在做着记录,白天调研结束后,我们晚上还要对记录材料进行整理,然后送给他审阅。几天下来,我们几个学生都累得晕车甚至吐了,陆老师依然神采奕奕、精神抖擞。陆老师搞调研,和群众沟通很有自己的一套,无论老人小孩,聊起天来态度上温柔可亲、笑容可掬,非常具有亲和力。

除了科研上的勤奋之外,陆老师在生活上是简朴而节约的。他不怎么讲究吃和穿,会把第一顿没吃完的剩饭菜放进冰箱第二顿热了之后继续吃;衬衣毛衣也是穿得破旧了还舍不得扔掉,织补之后仍然继续穿着。有几次,我看着保姆大姐从洗衣机里捞出来那些洗得发白、袖口和领子又有些破旧的衬衣,暗暗心想:要是我偷偷扔掉不知道会不会被陆老师发现?几次想扔的冲动终是未敢付诸行动。还有一次,我自告奋勇要给他家的旧冰箱除霜,结果冰化了再次插上电之后,冰箱却无法正常工作了,当我把冰箱不能工作的事情告诉陆老师之后,他显得有点儿着急,说:“你先不要仍,找个人来检查一下看能否修好?”当这台老旧的冰箱最终被修好后,他当时的神情马上变得轻松又开心。

四 缅怀与继承

陆老师的身体出状况,我在他家里经历过一次,那天夜里三点左右他感觉不舒服呕吐了,躺在床上不敢轻易移动身体,于是给客厅打电话希望我们能够听到,结果直到清晨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手机上他给我拨打的多个未接来电,急忙赶过去看望,当时还不到七点,他因为不想太折腾别人,坚决不让我打电话求助高鸽老师或者离他家距离较近的其他师兄师姐,只是让我根据症状简单的查询一下怎么处理……

十余年来,我经历了母亲的病逝,最敬爱的老师与师母的相继离开,最终父亲也故去的人生变故之后,我终于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了别样深刻的领悟。我生性是一个比较长情的人,情感上不会轻易也不愿意对自己生命当中有重要影响的人做出道别,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结,令我对电影“寻梦环游记”中墨西哥民族关于死亡的看法深感认同:灵魂可以跨越生死,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遗忘才是。这十年,在我心底深处,除了我的父母之外,还一直永驻着陆老师和师母的灵魂,他们永生在我的脑海里,音容笑貌经常会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闪现。我会在相似的场景里面回味和陆老师当年的对话,妄自猜想如果是陆老师遇到此事会是怎样的看法和做法。

陆老师教育我要多读书,在一个领域要读够3000本书。关于社会学领域,他一直强调要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历史学领域的书结合起来读才能更好地认知社会。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学习、认真读书,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认知社会的方式方法也变得成熟了许多。

陆老师教育我们要做个正派人,在自己的生活现实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与人交往要做到“心术端正、与人为善,义字当先”。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这么多年,自认为从未为了追求所谓的“名利”,与同事之间互相倾轧、去做违背自己的良心的事情。我对待他人的爱心和耐心,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毅力以及坦然接受失败的平和心态,都是来自学习成长过程中被他人善待之后形成的心理动因,其中陆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

回想当初无知无畏地跟随陆老师求学的经历,时至今日终于明白了“大家”的意义:胸怀仁爱之心、学问经世致用;气度高岸深谷、能开一方风气。这就是陆老师一生治学品格与为人操守的真实写照,我感恩生命中能遇到陆老师这样的大家。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有一种约定永不会爽约、从不敢遗忘,因为它关乎情怀。这种约定就是继承和发扬陆学艺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之精神,我们缅怀陆老师,就是为了永不遗忘、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

写在陆学艺先生逝世十周年,文表抒怀,是以为纪。

                              

——写于2023515日 郑州

 

(作者为陆学艺先生2005级的博士生,现供职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