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费孝通先生题写的所训“从实求知,美美与共”,都会想象年近古稀的费先生擘画社会学重建蓝图的情景和故事。
197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组建。翌年,费孝通由中央民族学院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长。同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委托费孝通出面,主持“恢复”中国社会学。在大学里停止了二十多年的社会学要马上恢复重建,把费孝通所说的一个学科的“五脏六腑”都建设齐全,谈何容易!这里的“五脏”指的是专业学会、专业研究机构、(大学)专业系、图书资料中心、出版机构(包括刊物、丛书、教材和通俗读物等);“六腑”指的是大学里的六门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方法、城乡社会学(社区概论)、社会心理学、比较社会学(社会人类学)、西方社会学理论。
1979年3月中旬,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社会学会)正式成立,费孝通任会长。起初几乎“白手起家”的窘迫情况,用费孝通后来回忆的话说:“当时只有几个编制人员,从民盟借了一间房子,就这么一点重建的‘家当’。”同时,费先生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他回忆说,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找上家门,看到“我伏在床边的小桌子上写稿,就想起了几十年前我们在中学宿舍时的情景,不禁哑然失笑”。
面对挑战和艰苦的条件,费孝通以古稀高龄“老骥伏枥”,1980年1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正式成立,费孝通任所长。在把社会学学科的“五脏六腑”一件一件添置、重建中国社会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彼时的情况,如费孝通所说:“当时社会学界已经没有多少人了……死的死,老的老,我这个七十岁的人还算是年轻的了。这个事要我出来做,老实说我是不很愿意的。”即使如此,费孝通依然服从大局,把国家的需要即时代定位优先于个人定位,或者个人意愿。人才培养是重建的核心。1980年和1981年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北京连续举办两期社会学讲习班,1981年在南开大学开设了社会学专业班,直接从重点大学三年级在校学生中(即77级)选拔培养,最终选定的43名学生中还包括两名78级学生,这个班即流行于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南开班”,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发展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培养的学员日后大多成为我国社会学领军学者。
1979年社会学研究会成立之后,费孝通为社会学重建开始寻求海外的资源。4月到5月,一个多月的访美,费孝通马不停蹄去做专业交流。费孝通身兼“社会学”和“人类学”两科,比别人一科的活动量加倍,“每到一个学校,至少要有两次‘交流’的座谈。重点大学还要加班加点”。他找到了在燕京大学的老同学——时任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的杨庆堃,两人携手规划社会学重建。杨庆堃不仅在美国帮助找教授、在北京暑期班和“南开班”师资聘请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尽力协助费孝通选派学员到美国深造,培养社会学师资人才。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之后,费孝通再次访美,这次是去领奖,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给费先生以他的老师命名的“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并作了题为“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演讲。费孝通在国际学人面前明确提出:“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类社会”“走出关闭着的理论家的书斋迈入人类学开阔的园地里的新鲜空气”“人类学一定要成为一门应用的科学”等观点。他的社会学观点一样是要经世致用。为了给社会学获得一门“有用的”学科名誉,费孝通到许多地方演讲。重建初期,费孝通及时把小城镇调查研究纳入社会学重建的工作,1983年全国社会学界“六五”规划会议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即费孝通负责的“江苏省小城镇研究”,成果先以《小城镇 大问题》发表,接着调查范围逐步扩大,接连写出了《小城镇 再探索》《小城镇 苏北初探》《小城镇 新开拓》等,在学界内外有很大影响,中国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重要性由此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从实求知,经世致用,建立一个美美与共的美好社会,这是费孝通以社会学为志业的理想。他理想中重建的中国社会学一定是符合中国社会条件、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本土化的社会学。1981年,他一边指导社会学讲习班培训,一边组织编写基础教材《社会学概论》。为了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需要,他提出了明确的编写原则:“我们在编写教材时,首先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认识中国社会为目的,写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教材。”其实,这一原则也是费孝通重建社会学的指导原则。
1985年费孝通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大学成立社会学研究所(后改名“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担任所长。1985年,在费孝通提议下,社会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生。也是在1985年,国家教委召开社会学学科会议,确认“重建”工作已初步完成草创阶段任务。五六年的时间,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先生,国内国外,城镇乡村,东奔西走,奋力擘画,为社会学学科的“五脏六腑”可以齐全付出了多少心血。费孝通对此说了一句语重心长的话:戏台已经搭成,且看演员们各自的表演了。
如今,“从实求知,美美与共”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所训”,也是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的精神路标,是费孝通先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故事,他古稀之岁重建社会学的“披荆斩棘”“自强不息”的故事,薪火相传,烛照未来!(陈心想 社会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