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探寻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

2016-12-15

 

 

  张春海 苏培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年12月09日01版

  无论是经济建设、法治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离不开社会心理建设的基础。创新社会治理必须观照当前的社会心态,通过研究社会心态的现状和变化,找到解决社会治理难题的社会心理学路径,已然不可或缺。

    认清社会心理建设意义 

  社会治理是社会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综合性问题。社会学从社会建设到社会治理,其思想不断丰富,但也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就是一些学者所指出的社会学长期不关注“心态”的缺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宜音表示,要深入理解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就必须从社会变化带来的社会心态的特点和变化入手。虽然近些年社会心态研究颇受学界关注,但其相关文献较少且缺乏深入研究,社会心态成为一个被普遍接受却又意义含混的概念。

  杨宜音认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的总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俊秀提出,从宏观视角看,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心态结构。要达到良好的社会心态,就需要通过社会心态调适和社会心理建设以实现优化的社会心态结构,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标,使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王俊秀告诉记者,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上存在一种平行的关系。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者希望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来实现社会治理;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主张,社会心理建设和社会建设对于社会治理同等重要。当前,应把社会心态培育、社会心理建设纳入社会治理的策略之中。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罗劲看来,社会治理可通过“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两种基本方式加以实施。社会心理建设的基本策略主要是“以德治理”。与“依法治理”相比,“以德治理”更为宽泛和基本,它的特点在于通过更加基本的心态调整和心理建设,改变民众的基本心理素质,从而为各项具体治理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更为良性的心理基础。

    明确社会心理建设路径 

  找到适合的社会心理建设路径,是研究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基础的关键所在。

  社会心理建设总的目标和方向是社会整合、社会和谐、社会成长和社会进步。王俊秀谈到,从社会心态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动等五个方面,寻找社会心态调适和健康社会的社会心态特征,这是社会心理建设的主要路径。

  社会心理建设的核心内容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切实的基本社会需求。在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日盛的今天,社会应该提倡简约的生活,约束过度的、奢靡的、非可持续的需求。第二,客观的社会认知。社会心态理论把社会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看作是社会成长和成熟的标志。第三,健康的社会情绪。社会情绪是一个群体和社会中多数成员共享的情绪体验,是社会团结凝聚的力量,能够避免“社会疏离”,实现“社会整合”,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第四,积极的社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核心价值观会具有一定的趋向性,社会的良性发展会使得社会共识更容易达成,社会倾向于出现共享的情绪,这些构成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第五,更高的社会凝聚力。对一个健康社会来说,其社会心态应该是基本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具有普遍共识,社会具有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情绪。这样才能使社会整体上是团结的、合作的,具有更高的社会凝聚力,使社会不断成长和进步。

    重视网络社会心态研究 

  网络社会心态研究已成为社会心态机制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了解网络空间中表现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态非常重要。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表示,网络社会心态影响着网络舆论,因而,对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直接影响着相关引导策略的制定与实施。科学、长效的舆论引导重点在于影响公众的社会心态,提升其理性思维和信心指数。

  张志安告诉记者,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要以评估指标为依据,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从价值观、社会感受和群体行为倾向三个层次来切入。同时,也从网民关注、网民心态、网民观念三个方面建构网络舆论场的指标体系。

  对网络社会心态的考察主要通过三个视角:一是多元情境视角,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网络舆论大数据分析,描述常态与非常态下网民的社会心态;二是多元群体视角,对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居住区域的网民的社会心态进行对比分析;三是多元面向,从价值观、社会感受、群体行为三个层次考察网民社会心态。

  记者 张春海 实习记者 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