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社会分层与流动分论坛综述

2016-08-01

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社会分层与流动分论坛综述

 

2016717-18日,由中国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社会分层与流动:迈向更加公平的小康社会分论坛在兰州大学本部校区观云楼601教室成功举行。本届论坛收到参会论文近90篇,最终挑选了其中40篇进行发言展示。论坛分为“人口流动与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综合研究”、“主观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社会流动”、“教育不平等”、“社会资本与健康”七个单元进行。每一单元均有一位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有名望的专家担任主持人,有两位专家、优秀学者担任评议人。

“人口流动与社会分层”单元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吴愈晓教授主持。该单元论文主要聚焦于农民工与农民工子女群体。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史秋霞讲师的论文主要关注农民工子女阶层再生产中的学校教育问题,通过对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实地调查发现,公办教师控制、娱乐为特征的教学行为增加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失败的可能性。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吕慈仙的论文主要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歧视知觉对其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丽华博士的论文则关注“农民工阶层的物化现象”,试图通过对个体农民工社会实践的透视,发掘卢卡齐物化理论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行形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曾迪洋则利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数据,以倾向值匹配、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迁移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生李琳和副教授齐亚强的论文主要研究了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状况与居民健康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院拉毛措等的论文则考察了社会流动背景下的农村婚姻的变化。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李斌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皓副教授对上述6篇文章进行了点评。

“社会不平等综合研究”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郝大海教授主持。同济大学社会学系王甫勤副教授的论文利用CGSS2003—2013年城镇样本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的阶层地位与消费品位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朱妍利用2012-2013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的“雇主-雇员”匹配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工会通过“托底”型权益保障和科层式“吸纳”两项机制来提升员工福祉。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唐天源的论文利用2006年全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从社会阶层角度对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居住距离和代际互动进行了分析。复旦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刘宇婧的论文主要探讨了转型期精英阶层的政治立场。北京大学白晨的论文则从养老服务的均等化角度来探讨不平等,引用多维度不平等测量法,通过混合多维度不平等指数的度量与分解,在整合社区、机构、综合养老等多项服务维度的基础上,分析了2006-2014年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水平及其空间与结构特征。东南大学社会学系的洪岩璧副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吕鹏副研究员对5位代表者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主观社会分层”单元的主持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翼研究员,该单元共5位发言者。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刘欣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公众的宏观与微观社会公平感,他利用CGSS2010数据资料,对宏观与微观社会公平感的状况加以区分,对影响两类公平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张海东教授、杨城晨硕士生的论文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陈伟的论文均关注住房与阶层认同的关系,前者利用2014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当前北京、上海及广州三地居民的住房分层以及阶级认同现状,探讨了居民阶层认同的可能性;后者则主要从住房阶级理论出发,提出了住房拥有将影响居民社会阶级认同的研究假设,发现了住房产权自有和住房价值对中国城镇居民的社会阶层认同有显著的影响。安徽师范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马永超利用CGSS2003CGSS2013数据,考察了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的年代变化以及中产阶级内部的态度差异变化。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倪寒雨与李升副教授的论文则基于对地区差异、工作状况与生活方式的分析,来探讨影响中国城镇居民的中层意识因素。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周怡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张顺教授对5位代表的发言做了点评。
“社会不平等”单元由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李煜教授主持,共6位代表进行了发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王鹏的论文利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分位数回归分解的方法,发现“农转非”人群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受到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歧视,同时,“农转非”人群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歧视降低了自致型“农转非”人群相较旧市民的禀赋优势,而外致型“农转非”人群则面临人力资本劣势与就业市场歧视的双重压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周佳雯博士主要从家庭财富不平等的角度来探讨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马振凯则主要从房产不平等中的时间因素视角分析社会转型期的不平等问题。清华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戈艳霞将财产性收入引进Becker的劳动供给时间模型来探讨允许更多的人获得财产性收入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常然君与李锐教授的论文主要关注积极就业政策中的政府选择与收入不平等研究。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张倩的论文主要关注的是城乡子女体制内的就业机会不平等问题。深圳大学社会学系池上新讲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王兵讲师对上述发言者一一进行了点评。
“社会流动”单元由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刘欣教授主持,该单元共6位发言者。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李煜教授的论文“祖荫之下:明代科举与代际流动”以《明代进士登科录》所收录的明朝洪武四年至万历三十八年间殿试进士的资料,从户籍、三代功名、行第、籍贯分布等方面检视家庭背景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户籍和功名对其子弟在明代科举昌盛过程中作用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郝大海教授与李丁讲师的论文利用CGSS2008调查资料对单位地位的代际传递问题进行了探讨。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祝毅与张顺教授的论文使用JSNET2014数据,对中国城市居民在改革开放后的代际流动性趋势进行探究,发现总体上中国城市社会的代际继承性表现为下降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的论文利用中国私营企业调查历年数据,试图回答“谁能成为企业家”这一经典命题,发现大中小型企业主在创业前的职业流动轨迹存在显著不同,尤其是大企业主更有可能来自体制内下海或改制,而中小企业主以体制外成长为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杜满的论文则试图回答“谁会下海”这一命题,他以“机会-流动”的视角,从“单位-职位”错位“晋升空间”和“路径依赖”两类机会来解释官员的“下海”行为及其市场机遇。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田丰与硕士生静永超的论文则基于文化再生产和文化流动理论,讨论阶层流动对子女养育模式形成的影响,论文分别对农业和非农职业之间以及城市中蓝领和白领之间两种流动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支持了基于文化流动理论解释的研究假设。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吴愈晓教授和同济大学社会学系王甫勤副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教育不平等”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春玲研究员主持,该单元共6位发言者。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李丽与赵文龙教授的合作论文“家庭背景、文化资本与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利用CEPS基线数据,分析了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效应及影响机制,发现两种能力对学业成绩都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家庭阶层地位、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经济条件都对认知及非认知能力有显著影响,文化资本对认知及非认知能力的获得有很大帮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赵延东研究员、东南大学社会学系洪岩璧副教授和东南大学社会学系徐笑合作论文则探讨了家庭阶层背景对学生文理科知识兴趣以及文理科目成绩的影响,通过对全国城市地区初二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阶层背景对学生的文理知识的兴趣程度和语文、英语与数学成绩具有显著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郑树明的论文关注中产阶层和劳工阶层的教养方式,结果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产阶层家庭“协作培养”,工人阶层家庭“顺其自然的成长”教养方式的理论。华南农业大学公管学院讲师张雯闻、硕士生涂荣珍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钟景迅合作论文“家长参与子女教育: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利用CEPS的数据研究了中国的家长参与子女教育影响机制,分析了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彭丽虹与周皓副教授合作论文则探讨了家庭背景对择校行为的影响。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吴炜则利用CGSS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不平等和城乡不平等变化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国家数据中心执行主任王卫东和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田丰对以上发言做了点评。
“社会资本与健康”单元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文宏教授主持,该单元共5位发言者。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李晓光与李黎明教授合作论文“跨越族群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通过对中国西部社会变迁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了跨族群者比非跨越者具有社会资本相对优势;跨族群社会资本具有工具性效应,为行动者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跨族群社会资本也具有表达性效应,促进族群融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梁樱的论文探讨了居住地环境污染对居民精神健康的影响,分析了环境污染在社会地位、精神健康间不平等分层模式的作用。深圳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池上新的论文则利用CGSS2011调查数据,通过多层次模型,考察了单位部门、政治资本、社会流动以及市场化程度等对中国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四川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郑莉与硕士生顾晓霞的合作论文则从个人、邻里与社区、社会层面测量老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探寻不同层次社会资本对老人健康状态的影响,并分析了老人社会资本与健康关系的性别差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讲师王兵与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宝的合作论文则利用CGSS20062008叠加数据,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分析同胞结构对农村男性初婚年龄的影响,发现两者关系显著;相较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政策实施后家庭同胞效应更加明显。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赵文龙教授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曾迪洋博士后对上述发言做了点评。
与往届一样,本届论坛得到了年会总会务组的肯定,获得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坛奖,来自本论坛田丰和静永超的论文《文化再生产或流动?阶层流动与中国家庭子女养育模式》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为明确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发展方向及商讨2017年“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分论坛的筹备事宜,论坛进行期间,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理事会。(闫伯汉 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