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七届“智能社会”论坛在津成功举办 探索智能社会新形态理论与实践前沿

2025-11-03

随着人工智能从技术突破走向规模化应用,我国正加速迈向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社会新形态。为科学把握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学术远见引领时代步伐,助力我国全面迈入智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1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天津社会科学院以“智能社会新形态: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在天津举办第七届“智能社会”论坛。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中出席并讲话。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这为我们正确认识智能社会发展趋势,科学规划人工智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引。他提出:面对人工智能重塑生产方式、重构生活图景、引发社会变革的新形势,要深入研究智能社会发展的中国路径,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智能社会理论,夯实智能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钟会兵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蓝图起笔擘画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从技术突破迈向深度融合、构建智能社会新形态的重要节点。“智能社会新形态”是一场深刻的理论范式变革。这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概念推演,必须勇敢地跃入实践的洪流,去回答一系列时代之问、世界之问。迫切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中寻找指南,构建起兼具解释力与引领性的自主知识体系,总结“中国经验”、提炼“中国模式”,为“人工智能+”行动的全面落地、纵深发展,夯筑坚实的学术基座,贡献卓越的智慧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研究员作了题为《迈向数智社会主义:数智时代的生产关系变革与数智文明新形态》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积极探索适应数智时代特征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新形式,尝试破解私有垄断困局。推动算法治理的民主化机制构建,努力解构算法霸权,破除算法牢笼,重塑劳动者在数智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倡导并实践“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致力于矫正全球数字价值链的失衡格局。中国正力图在数智条件下,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化占有的创造性转变。将技术进步纳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轨道,使生产关系的重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一致。

主旨演讲之后进行了“天津社会科学院大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中,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钟会兵为中心揭牌。

在论坛主旨发言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研究员以《数智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系主任梁玉成教授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社会初探》,腾讯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强以《降智还是升智——从知识搬运工到与AI共舞》,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志研究员以《嵌入与重构:基层智慧治理的结构性变革及模式创新》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双主持上午的开幕式、主旨演讲、揭牌仪式、主旨发言各环节。下午两个时段的主题发言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傅学军、天津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处长(智库办公室主任)刘志松研究员主持。与会学者围绕智能社会的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智慧城市与高品质生活、数字赋能与民生福祉等议题展开研讨。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志研究员作论坛总结。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社会科学院、腾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等近百人参加论坛。

“智能社会”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天津社会科学院联合发起,自2019年以来连续举办七届,已成为重要的学术品牌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