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年研究》2012年第4期(总第385期)

2012-06-30

《青年研究》2012年第4期(总第385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八零前”与“八零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行为比较研究

邵岑  张翼

摘要:本文使用“2010年下半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按照出生年份划分流动人口代

际群体,在经典迁移理论和新迁移经济学的框架下比较分析“八零前”与“八零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行为。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受教育程度、职业身份等方面存在显著代际差异,并对家庭迁移产生显著影响。而在居住时间、迁入地家庭总收入、移民汇款等方面不存在代际显著差异,对家庭迁移的影响存在代际一致性。

关键词:流动人口  代际差异  家庭迁移

 

 

青年研究的代际更替及现状解析(上)

吴小英

摘要:本文将青年研究30年的代际更替放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来考察,指出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青年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诞生和繁荣,到90年代初中期至世纪之交青年研究逐步走向沉寂和分化,再到2000年之后青年研究重新复苏以来呈现的泡沫化与多元化,这一迭宕起伏的历史反映了共青团血统出身的青年研究贯穿始终的学科化焦虑。长期以来徘徊纠结于意识形态化传统和学术规范化传统之间,造成了青年研究的现实困境。而要改变这种不景气的现状,青年研究必须通过范式变革走向非青年化和非学科化。

关键词:青年研究  代际更替  共青团血统  学科化焦虑

 

 

大学生社会网络、知识水平与地位获得——基于西部高校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

程诚

摘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主建构的社会网络来加强自身的隐性和显性知识等人力资本储备,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实证发现,个体与级别高、资历深、有威望的人员交往对于知识获得,尤其是对隐性知识获得意义深远。通过建立多层次线性模型进一步证实,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网络的知识获得机制,促进职业地位获得。文章初步认为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是除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外,另一条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关键词:社会网络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地位获得  高校学生

 

 

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内容与结构

郑健  刘力

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同时检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对具体目标群体的适用性。采用形容词检核表法和形容词评定法对264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包含三个因素:“勤劳朴实”的人格特性、“地位低下”的社会经济属性和“强壮有力”的身体机能特征,而“热情”与“能力”维度并不在其中,表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不具有普适性。最后对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农民工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上海市新白领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

孙秀林  雷开春

摘要:本文使用2011年上海市的一个新白领调查样本,探讨了收入分层、职业分层、主观认同三个维度对于新白领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的作用,同时也讨论了政治态度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效果。实证结果发现:(1)收入分层与职业分层对于新白领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均没有明显的影响;(2)主观认同对于新白领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3)政治态度对于政治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尤其是“权威主义”与“自由主义”两个维度。

关键词:新白领  中产阶级  政治态度  政治参与

 

 

文化适应与社会排斥——流动少年的城市融入研究

石长慧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城中村的流动少年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文化活动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考察了他们的文化适应状况。文章发现,在语言和文化活动两个维度上,流动少年与城市少年趋同,并发展出了打零工和学习经营等独特的社会化方式;然而在社会关系维度上,他们却遭遇了和父辈一样的命运,受到城市的排斥和拒绝,被挡在主流群体之外。处于文化同化和社会排斥间的矛盾冲突中,流动少年很可能会体验到社会失范,从而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关键词:流动少年  文化适应  社会排斥  城市融入

 

 

基层政府的多重非正式权力建构——基于湘西A乡三个纠纷调解个案的分析

任敏  杨璨

摘要:本文试图探讨基层政府在基层社会矛盾突出、结构性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维持基层社会稳定何以可能的问题。作者以湘西A乡乡政府对三个地方纠纷处理的个案为例,归纳出基层政府在与乡民的长期互动中建构起来用于地方治理的四种非正式权力:对正式权力的非正式建构使用、基于知识优势的文化权力、基于利益-家族关系网络的网络权力以及基于庇护乡民行为的道义权力。本文认为,基层政府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够在结构性资源之外灵活地建构起面对乡民的多重非正式权力。

关键词:非正式权力  建构  纠纷调解

 

 

中国农村分家模式的历史变动——基于1990、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原始数据的分析

龚为纲

摘要:本研究基于全国人口普查原始数据相关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了刻画家庭结构再生产的分家模式及其数量模型。根据这一数量模型,分析了1990 - 2000年间中国农村分家模式的历史变动,进而解释分家模式历史变动对家庭结构与家庭规模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了独子分家的变动趋势,回应了学界关于三代直系家庭未来变动趋势的争论。文章最后结合田野调研经验对分家模式变动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分家模式  家庭结构  人口普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