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388期)

2013-01-25

 

《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388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我国106个城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荣彬 袁城 王国宏 王领

摘要:本文利用全国106个城市的动态监测数据,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为50.18%,已经达到了“半”市民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定量模型及定性资料分析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经济因素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而个体特征、社会归属感及社区参与维度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的显著因素。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市民化  社会归属感  社区参与

 

低经济地位大学生对“富二代”的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陈丽澧 赵玉芳 尹新红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低经济地位大学生对“富二代”印象特征以及对“富二代”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低经济地位大学生对“富二代”有明显的消极印象;(2)与“富二代”有积极接触经历的个体比有消极接触经历或者从没有接触过的个体对“富二代”有更少的消极印象;(3)群际威胁可以有救预测对“富二代”的印象,群际威胁感越高,对“富二代”的印象越消极;内群体认同对“富二代”的印象形成没有影响。

关键词:低经济地位大学生  “富二代”  偏见  印象  群际威胁

 

民族地区青少年辍学的文化解释——以云南芒市傣族教育为个案

沈洪成

摘要:辍学是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的反话题,显示出国家目标与个体选择的断裂。本文以云南芒市傣族教育为个案,描述了普九前后辍学形式的转变,即从小学辍学走向中学辍学,从显性辍学走向隐性辍学,从非自愿辍学走向自愿辍学,从终止学业走向反复辍学。辍学虽是个体性的行动,但对辍学的解释,却要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本文从学校教育中现代性文化与地方性文化断裂的角度,对辍学现象作出文化的解释。

关键词:义务教育  辍学  文化断裂

 

外显和内隐大龄未婚青年刻板印象的研究

沈潘艳 辛勇

摘要:本文采用IATSEB以及相应的外显问卷分别考察了大学生对大龄未婚青年的内隐扣外显刻板印象。结果发现,在外显层面上,大学生对大龄未婚女青年持较为中性的态度,对大龄未婚男青年持消极态度。在内隐层面上,大学生对与自己同性的大龄未婚持有更多积极的态度,对与自己异性的大龄未婚青年持有更多消极的态度。大学生倾向于将大龄未婚青年的积极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将其消极行为归因为内部因素。

关键词:刻板印象  外显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  刻板解释偏差  大龄未婚青年

 

自我生产政体:被忽视的劳动形态——来自城郊农地与建筑工地的两类中国经验

黄志辉

摘要:由于劳资关系的框架所限,诸如“工厂政体”、“关系霸权”等概念在分析中国工人群体的复杂性时显得捉襟见肘。笔者将那些没有劳资关系的工人的生产方式称作“自我生产政体”。通过对珠三角、北京郊区的代耕菜农的观察,以及对济南家装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的观察,笔者不仅揭示了“自我生产政体”的基本形态及其运作机制,而且指出了该生产方式与“工厂政体”甚至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链条的关系。

关键词:自我生产政体  工厂政体  非正规经济  建筑业农民工  代耕菜农

 

地区差异与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

巫锡炜 肖珊珊

摘要: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以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地区的社会经济背景——区县的经济发展和收入不平等——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个体特征的情况下,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会直接对个体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会弱化个人收入对幸福感的正向影响;而区县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地区差异  分层线性模型

 

被“规训”与被“保护”:从青少年视角看中国式电视节目管制

赵呈晨

摘要:近年来,电视节目低俗化及其管制一直受到关注。国家广电总局曾经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制这些“低俗节目”。然而一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缺少青少年视角的思考,存在成人话语霸权现象。本文就电视节目管制问题对563名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青少年对电视节目管制持有选择性认可的理性态度;他们对电视节目低俗化有一定的辨识力,认为我国电视节目监管体制过于严格同时也存在漏洞,并认可国外的政策可以适当借鉴。

关键词:电视节目  管制  青少年  低俗化

 

城市、空间和同性恋——中国本土经验以及区域差异

魏伟 富晓星

摘要:本文以空间文化为主线,探讨了同性恋和城市空间两者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当代中

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演变。文章首先将城市这一维度引入中国的同性恋研究中,呈现城市同性恋公共空间的演变。第二,讨论中国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对同性恋社群形成和发展的具体影响。第三,比较不同城市中同性恋公共空间的生产,强调本地文化的深刻影响。结论通过批判性反思西方的“同性恋聚居区”模式,提出中国语境下同性恋公共空间生产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城市空间  同性恋  区域差异  中国经验

 

乡村家庭教养变迁的历史轨迹——基于颐村家庭教养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容中逵

摘要:通过对晚清至今颐村家庭教养环境、家长、教养、子女四要素的系统历史人类学考察,乡村家庭教养变迁呈现出如下历时态:在发展实况上,晚清为“五服”之内的家族教养、民国时期为“三代”祖荫下的大家庭教养、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间为直系家庭中的父母教养、改革开放后为核心家庭中的祖辈隔代协理教养;在发展趋势上,家庭教养主体由广泛转向狭小、教养意识与责任由自觉自主转向相对依赖推卸,教养内容由德行转向智识、教养方式由严格严厉转向宽容溺爱。

关键词:乡村学校教学  变迁  历时态  颐村  历史人类学考察

 

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

胡小芬

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的衰微存在多重原因,深层次的因素却与作为运动主体的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嬗变有关、60年代美国大学生中间形成的新价值观,在70年代同主流社会的价值观融合,并发展成为以“自我一代”、“自恋主义”为标识的价值观在“自我”为导向的价值观指引下,60年代大学生运动逐渐失去了反叛的激情和动力。

关键词:青年学生价值观  变迁  60年代  美国大学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