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2013年第3期(总第390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提升国家竞争潜力亟需变革家庭教养方式——基于上海市90后青少年成就动机的实证研究
魏莉莉 马和民
摘要:我国未来国家竞争潜力是一个亟需重点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国内外已经充分关注到中国未来的国家竞争潜力,但其研究结论值得商榷。相关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人本身是未来国家竞争潜力最重要的预测变量。90后青少年的成就动机在很大意义上预示着未来中国的竞争潜力。家庭环境变量与青少年成就动机具有紧密的关联,其中,家庭结构变量不能直接作用于青少年,家庭过程变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当前为提升未来国家竞争潜力,亟需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更密切的亲子互动关系。
关键词:90后 国家竞争潜力 成就动机家庭环境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期望、亲子交流与儿童发展
周皓
摘要:本文利用“人口迁移与儿童发展跟踪调查”(PSDMC)的调查数据,以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为儿童发展的代表指标,籍用结构方程模型,讨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期望、亲子交流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类型的儿童中是否存在差异,以期找寻促进各类儿童全面发展的不同途径与方法,进而改善教育公平状况。结论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育期望和亲子交流在上述两者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但这种中介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儿童之间具有不同的作用过程。
关键词:流动儿童 儿童发展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期望 亲子交流结构方程模型
青少年双向社会化模式与亲子关系研究
刘长城 宫秀丽 魏晓娟
摘要:在急速的社会变迁面前,亲予两代由于对新事物的理解吸收能力以及对新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同,使年长一代在失去教化的绝对权力的同时,年轻一代却“反客为主”获得了新的文化权威。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传统的受教育者反过来对施教者施加影响的现象,即“反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的产生并向更深层次发展,表明传统社会单向的文化传承模式正在向现代社会双向互动传承模式转变。可以说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是双向互喻,并行不悖的,由此形成青少年的双向社会化模式。这种双向的社会化影响力对家庭亲予关系和亲子之间的互动方式产生强烈冲击,并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与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时代 双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文化反哺 亲子关系
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柯江林 冯静颖 邓建光
摘要:如何激发大学生创业意向是现实热点问题,本研究从心理资本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诠释。通过配对调查发现,大学生事务型心理资本(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坚韧顽强)与人际型心理资本(包容宽恕、谦虚沉稳、尊敬礼让、感恩奉献)均对远期创业意向有较强正作用,对近期创业意向则有微弱负作用。此外,社团或实习经历、父母创业经历、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也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资本 创业意向 实证研究
留守儿童的就学和学业成绩——基于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双重视角
段成荣 吕利丹 王宗萍
摘要:本文利用重庆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31所小学成绩调查”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比较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机会和学业成绩,结果显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机会和学习成绩都好于非留守儿童。但是留守和非留守的差距在就学机会和学习成绩上有不同特点,随父母外出情况而不同,也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动特点而异。
关键词:留守儿童 留守类型 教育机会 学业成绩
表达空间的争夺:新媒体时代技术与社会的互构——以7·23动车事故相关微博分析为例
施芸卿
摘要:本文以7·23动车事故的相关微博文本为例,关注新媒体以其独具的平等特性为草根群体赋权的过程与国家以其固有的垂直治理方式维续统治的过程之间的张力,如何贯穿大众和国家在面对公共议题时争夺各自的表达空间的始终,体现了置身于信息时代的转型中国所特有的技术与社会的互构过程。同时,网民发挥“主体性”,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建构表达空间的尝试,滋养了一种独立于国家和市场之外的发声能力和自组织能力,开启了崭新的社会空间和公共生活,推动了国家一社会关系的重塑。
关键词:7·23动车事故 微博 表达空间 技术与社会的互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移居者的社会心理适应:多元模型述评与中国经验初探
金毅
摘要:在美国学界有关移民/移居者议题的研究中,同化理论长期以来居于主流。但就对现实状况变化的因应而言,文化适应理论提出了包括同化在内的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更为灵活适用。本文尝试将“分段同化”、“叠合认同”和“文化动态建构”等相关理论模型,整合到文化适应理论框架下,并将这一视角移置到有关国内移居者的研究中来,从而呼应转型心理学的理论诉求,在有关中国经验的研究实践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适应 同化 移居者 移民 适应
波兰尼对形式经济学的批判与实质主义传统的创生
马良灿
摘要:波兰尼明确区分经济的“形式”与“实质”含义,同形式主义经济学划清了界限。他通过对“虚拟商品”的建构与解构,对市场的建构性与社会保护运动的自发性及其两者之间内在张力的认知,全面批判了形式主义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硬核,建构了实质主义的知识传统。波兰尼指出,经济理性应服从人类本性,市场经济应积极为实现公民基本的社会权利服务。一个以公民社会权利为核心的复杂社会必将兼顾公平与效率、调和经济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内在矛盾。从市场社会向社会市场的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波兰尼 实质主义 虚拟商品 双向运动 公民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