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2015年第2期 总第401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大学生消费的同群效应
程诚
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水平极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这一现象已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社会交往的选择性,极少有研究进行经验验证。已有研究对该效应条件性问题的考察也相对薄弱。本研究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在排除选择性问题的基础上,验证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水平具有同群效应。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室友的平均消费水平每增加100元,该学生的消费支出就会增加21. 50元。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效应随着室友之间关系强度的增强而扩大,但未随着室友之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性的增强而减弱。本研究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同群效应 室友异质性 关系强度
教育扩张与教育获得性别差异(1978 - 2008)
邵岑
摘要: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GSS2008 )数据,系统研究1978 - 2008年中国各教育阶段教机会获得性别差异以及变化趋势。通过教育扩张不同时期的比较发现:教育扩张前后,高等教育得机会均不存在性别不平等,教育扩张导致了中等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性别平等化。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教育分流体制对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初中升学还是高中升学,教育机会在性别间的分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教育扩张 教育获得 性别差异 选拔制度
集体行为参与意向的心理基础探讨
翁定军 范雅娜
摘要:本研究将个体的客观社会地位、生活感受、生活信心、个体行为倾向和集体行为参与意向视作一个关系链,探讨个体的生活信心和反映个体行为“偏向”的“行为倾向”在集体行为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表明:生活信心既受客观地位、生活感受等方面的影响,又对行为倾向和集体行为参与意向等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这种集影响的“汇聚”和“扩散”于一体的特征,说明生活信心是影响集体行为的关键心理因素;侵犯倾向和沉默倾向并不提高集体行为的参与意向,说明行为倾向不是集体行为的心理基础。研究认为:为防范生活信心的降低成为集体行为的心理基础,应打破阶层之间机会结构的锁闭状态,使个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实现向上社会流动。
关键词: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参与意向 生活信心 行为倾向
亲密关系的变革:“基友”的现实表现及其理论蕴含
周云水 赵金才
摘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基友”这一称谓不再特指男同性恋,而是泛指异性恋语境下的一类青年亚文化群体。作为男性互动的特殊类型,“基友”承载了社会发展的具体场景。青年男性之间的“基友”互动方式区别于以往以“革命主义”为主轴的“同志”关系和以“英雄主义”为内核的“哥们”关系。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赋予了“基友”出场的时代背景;同性恋群体的去污名化实践、弥合时空分离的网络技术发展以及网络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巩固,又为虚拟世界中“基友”群体的生成提供了相应的社会条件。虚拟空间中的“基友”现象还蕴含了男性亲密关系的变革与个体民主化的未来前景,这也为社会理论的更新和青年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
关键词:基友 男性气质 亲密关系 个体民主化
监狱中的“关系”——女犯人和狱警的相处之道
刘柳
摘要:迄今为止,我国对女犯人这一群体的社会学研究还较为缺乏,尤其鲜见女犯人与狱警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65名参与者(包括52名女犯以及13名狱警)的访谈记录,真实而完整地再现女犯人如何运用不同策略和狱警打交道,从而适应监狱环境的。研究发现,女犯通常使用四种策略来处理和狱警的关系:服从狱警的决定和安排、打小报告、和狱警拉家常以及适当地故意表现自己。这些方法都有效地起到“取悦”狱警的作用。与西方的研究结果不同,中国的女犯人并不试图建立或融入“犯人亚文化”以对抗压迫性的监狱环境,而是大多选择以独立而合作的方式适应监狱生活。
关键词:女犯人 狱警 关系 策略
未成年人再犯行为特点与刑罚调整
——以累犯制度修改前后的实证分析为基点
陈伟 谢可君
摘要:现行刑法取消了未成年人累犯规定,使未成年人避免了累犯标签与法定从重的不当后果。但立法修订是否得到实践层面的积极回应,未成年人犯罪在累犯废除前后有何差异化显现,需要我们透过实践适用予以检视。基于刑法修订前后181个案例的实证分析,揭示出取消未成年累犯对其再犯并未呈现负面影响。应当在未成年累犯废除的整体精神之下,认真对待该修正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不协调之处,把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宗旨推行到底。
关键词:《刑法》第65条 未成年人 再次犯罪 实证分析
虐童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及其解决
李文军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儿童的监管和抚养逐渐脱离原有的家庭照管模式,而虐待罪将犯罪主体局限于家庭成员的传统立法考量与我国的社会现实发生了断裂。由此,2014年全国人大法工委会同有关方面拟定公布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就虐待被监护、看护人增设了“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并对虐待罪第三款“告诉才处理”的方式进行了限缩,但此次修改并未针对保护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单独将虐童行为入罪。为践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要求缔约国对受虐待儿童进行特殊保护的规定,有必要在廓清我国刑法条文与现实对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一条与我国国情切实相符的规范路径。
关键词:虐童行为 刑法规制 立法补位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
未决羁押人员及其近亲属社会保障权研究
周健宇 龚文君
摘要:未决羁押人员及其近亲属的社会保障权长期被忽视,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四川省Z市、Y市的未决羁押人员、看守所干警、社区工作人员、普通公众等群体的调研,发现未决羁押人员及其近亲属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多领域均面临严峻问题。探寻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政治观念冲突、传统文化观念影响、政策法规瑕疵、诉求表达不畅等。结合世界各国的立法、司法实践经验,充分考虑未决羁押人员人权保障在我国当前所受的制约因素,提出修订法律法规、完善诉求回应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试行羁押社会化等建议,以期为人权司法保障的落实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供参考。
关键词:未决羁押人员 社会保障 实证分析 比较研究
边缘青年情绪心理危机的测量与疏导
——基于浙江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
袁靖华
摘要:近年来,多起恶性事件的发生预警了边缘青年受忽视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主要的边缘青年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处于青春期这一特定的人生阶段,其心理状态、社会交往及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实证研究,本文调查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当地人际交往中的情绪心理,研究发现,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情绪心理健康最具重要性,但实际可依赖的倾诉渠道比较有限。此外,本研究还测量了交往中潜在的情绪心理危机程度,深入挖掘了造成人际交往的内隐性情绪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建立了有关外部行为的预测指标,探索疏导这一青年群体在人际交往中所存在的情绪问题,以帮助他们提高人际关系的品质,有效预防情绪心理危机。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情绪心理危机 公正 人际传播 社会融入
空间重组与农村代际关系变迁
——基于华北李村农民“上楼”的分析
范成杰 龚继红
摘要:本文聚焦华北平原李村的代际关系演变实践,将其置于农民“上楼”所引发的居住空间重构和再造的结构性情境下,分析居住空间再生产对代际关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农民“上楼”前,通过系列分家的模式造就了父代核心家庭与子代多个核心家庭并立的代际居住空间格局,由此容纳了代际之间的张力;农民“上楼”打破了代际居住空间既有的生产过程和逻辑,代际之间的居住空间受到挤压,在此有限的空间中形成的刚性结构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张力,加深了父代对子代的依附关系,并将农民“上楼”的成本和负担转嫁到中老年父母身上。
关键词:村改居 空间生产 空间重组 代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