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总第161期

2012-09-20

《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总第161

目录及内容提要

论文

劳动力市场中的社会资本与市场化

张文宏  张 莉

提要:社会资本与市场化的关系是:对于市场化而言,社会资本是一种有益的非市场力量,还是市场力量的另外一种形式?从文献中可以看到,社会资本与市场化均属不易被操作化的变量,因此围绕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也各有不同。本文对2009年中国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大型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市场化的不同测量对社会资本与市场化关系的判定影响很大,但是三种不同的测量仍然产生了一个一致性结果,即市场化进程在提升了社会资本的认可度的同时降低了社会资本的含金量

关键词:社会资本  市场化  劳动力市场

 

 

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性别收入差距

 

提要:本文利用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 2010年全国代表性数据,使用多层线性交互分类模型来综合考虑个体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收入水平和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女性劳动者由于受教育水平低而大量在第一产业和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是造成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职业分割影响性别收入差距主要通过纵向分割,在不同职业内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收入差异。女性教育收益率高于男性主要是教育配置作用的结果,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有助于女性进入收入水平高的行业和部门以及性别歧视程度较低的部门工作。

关键词:性别收入差距  劳动力市场分割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网络资源与社会闭合的视角

赵延东  洪岩壁

提要:布迪厄的“网络资源”和科尔曼的“社会闭合”两种研究进路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的研究领域,前者强调蕴含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后者则强调闭合网络的支持作用。本研究试图将这两类社会资本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中,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联系及其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认为两类社会资本间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社会资本来源的不同,“网络资源型”社会资本的来源是家长的社会网络,其作用主要是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而“社会闭合型”社会资本的来源是则家长与孩子本人、教师及其他家长之间形成的紧密社会结构,孩子可以直接从此类社会资本中获益。但两种社会资本之间又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可以共同促进孩子的学业成绩。通过对一项全国城市中小学生的大规模社会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本研究进一步检验了这两种社会资本对教育获得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 教育获得 网络资源 社会闭合

 

 

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

周雪光   

提要:本文借鉴经济学不完全契约和新产权理论的视角,提出一个中国政府内部权威关系的理论模型,将政府各级部门间的控制权概念化为以下三个维度:目标设定权、检查验收权和激励分配权。诸种控制权在中央政府、中间政府、基层政府间的不同分配方式导致迥然不同的政府治理模式,诱发相应的政府行为。这一理论模型为分析中国政府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治理结构、权威关系、行为类型及其变化过程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关的分析概念。本文以环保部门的环境政策实施过程的实证研究来解读这一模型,分析其中的权威关系和各种行为的组织基础。

关键词:权威关系 控制权 治理模式 行政发包制 政府行为

 

 

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以大学生支教项目为例

    王天夫

提要:本文针对中国志愿者中最为庞大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使用了访谈资料与问卷调查数据,详细分析了支教活动参与者志愿意愿的持续性以及支教项目持续性的各种影响因素。本文发现,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志愿活动更多的是一种非精英的、大众型活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参与者都积极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志愿活动参与者有着“利他”与“利己”的动机,并且其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性受到所处社会网络的影响;另外,志愿者角色的自我认同与团体语境中的激励制度也可能促进其肩负使命,不断地提供志愿服务。就志愿项目的持续性而言,资金支持、联络难易、投入需求等都显著地影响着志愿项目的顺利组织与进行。

关键词:志愿行为  持续性  大学生支教

 

 

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国人政策生育潜力估计

王广州  张丽萍

提要:本文以1985年以来全国大型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生育水平、生育意愿与生育潜力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潜力的变化范围进行估计,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低于更替水平,二孩生育目标占绝对优势,潜在二孩生育的比例不到50%。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微观人口仿真模型研究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认为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也不会引起很大的出生人口堆积。

关键词:生育水平  生育意愿  生育潜力  随机微观人口仿真

 

 

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提要: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发达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外来人口通过与本地居民互动,形成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同,而这一认同又会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外来人口是否认同其属于本地居民这一身份,研究外来人口在居住地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在建立多层次广义线形模型(GHLM)基础上,本文对制度排斥、社会歧视、相对剥夺感和社区融合等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融入  制度排斥  社会歧视  相对剥夺感  社区融合  多层次模型

 

 

个案研究的意义和限度——基于知识的增长

王富伟

提要:本文将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替换为超越性问题,从部分与整体之关系和经验事实与理论之关系两个维度探讨了它的意义和限度。在分析和比较了费孝通的类型比较法、格尔茨的深描说和布洛维的扩展个案法三种研究取向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由于异质性问题的存在,个案研究不可能获得对实体性整体的认识,因此提出代之以对关系性整体的追求;个案研究的理论定位可以多样化:或是对其所属社会的一般性概括,或是提供一种全新的概念洞察力,或是对既有理论的重建,或是构建情境性理论。因此,对于知识的增长,个案研究的超越既可能是突发式的,也可能是累积性的,但都需经过学术共同体的认同。

关键词:超越性  类型比较法  深描说  扩展个案法  关系个案研究

 

 

研究述评

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战后日本城乡“过密-过疏”问题研究为中心

田毅鹏

提要:20世纪60年代以降,以战后都市过密和乡村过疏化为背景,日本兴起了以研究地域社会结构、集团构成以及人类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社会学。试图超越农村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的界限,以城市化背景下“生活社会化”为基本理论前提,以乡村过疏化为研究重点,围绕着“地域生活”、“地域组织团体”、“地域格差”、“地域政策”、“新公共性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建立起“结构分析”的学科分析范式。地域社会学通过对城乡过密-过疏进程的研究,将城乡关系问题作为空间转换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其对人类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转变的特别关注。在拓展社会学学科研究界限的同时,也为其走向政策应用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域社会 都市过密化 乡村过疏化 公共性结构

 

 

共有地的制度发明

张佩国

提要:共有地的意涵是多重的,产权、公共资源和习俗既是三种不同的理论路径,也是共有地界定的三个不同层次。但是,对于共有地的解释,不是产权、资源、习俗三种理论进路的简单叠加,而应该走向一种整体论的彻底解释。可以将共有地作为一项制度实践,揭示其传统发明的整体动态机制,此即共有地的制度发明。

关键词:共有地 产权 公共资源 道德经济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社会学的影响

           刘世定  国 光

摘要: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硕果累累并且影响广泛。很多大型社会调查项目已经开始收集有关分子遗传的信息,同时一些社会学家对基因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社会学引入遗传信息后,一方面能够更有效地解释人类行为的特征和结果,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抵御遗传决定论的不利影响,明晰社会环境对遗传表达的影响。最后,本文也注意到引入遗传信息后社会学研究将面临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  社会学  遗传信息社会学  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