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4期总第166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论文
社会变迁与初婚影响因素的变化
於嘉 谢宇
提要:通过分析2003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我国城镇居民初婚影响因素近几十年来的变化。通过世代比较,本文发现,随着我国消费模式的变化,男性经济条件对初婚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加。此外,国企改革使得体制内男性与女性职工在婚姻市场的优势逐渐下降。通过将个人层面信息与市级住房价格数据的匹配,本研究进一步发现房价的上升对我国城镇男女进入婚姻的影响通过教育这一中介机制而产生作用,个人教育对初婚的影响随着不同地区间房价的差异而显现出不同的效应。在房价较高的地区,较高的教育会增加进入婚姻的概率,而在房价较低的地区,教育主要起到推迟进入婚姻的作用。总的来说,本文的结果表明了初婚影响因素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变迁 初婚 影响因素
子女因素对离婚风险的影响
许琪于健宁 邱泽奇
提要:既有的研究运用不同的数据分别涉及了子女数量、年龄以及性别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本文运用一个数据,分析了是否婚前生育、子女数量、年龄和性别对离婚风险的影响,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婚前生育不利于婚姻的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多,对婚姻稳定有利,不过,边际效应递减;子女的年龄小,对婚姻稳定有保护作用;有男孩的夫妇,离婚的风险更低。研究还发现,子女因素对离婚风险的影响在城乡之间有显著的不同:在农村地区,子女对婚姻的保护作用比城市更强;有男孩的夫妇,婚姻更稳定。
关键词:离婚风险 婚前生育 子女数量 子女年龄 子女性别 城乡差异
独生子女政策与老年人迁移
吴要武
提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在城镇推行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今天,独生子女已进入劳动力市场,其父母则进入退休年龄。与高校扩招几乎同步并受过良好教育的独生子女一代,面对一个充分发育的城镇劳动力市场,到其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寻找工作岗位成为常态。由于养老模式尚未发生改变,独生子女父母则跟随其子女迁移到目的地城市,使中国的老年人迁移呈现出一个独特现象——流向大城市。目的地城市的老龄人口数量增加给公共物品供给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独生子女政策 老龄化 迁移 双差分模型
中国未婚青年首次性行为发生风险——一种代价论视角的分析
郭未郑晓瑛 吴正
提要:由于缺乏全国代表性数据,迄今,我们对中国青年首次性行为这一重要生命历程事件仍然一无所知。本文使用捕捉了全国超过22000名未婚青年性与生殖健康相关信息的2009年第一次全国青年生殖健康调查数据,用乘积-极限法估计性别视角下的中国青年在城乡与区域层面上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同时采用COX回归模型(考虑设计效应[DEEF])探究社会代价和性知识获取层级变量作用于中国青年首次性行为发生风险的差异。结果显示:中国青年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有显著的性别、城乡和区域差异,并且社会代价层级的变量对于青年首次性行为发生风险的影响非常明显,这包括性别、城乡、区域与家庭结构;而性知识获取层级的变量除个人受教育程度外对其影响则不甚明显。研究结果提示:在设计防范青年风险性行为发生的干预政策时,应注重社会代价理论的视角,同时关注于那些掌握最少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风险群体并考虑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首次性行为 风险因素 代价论
基层政府的文件治理——以县级政府为例
李林倬
提要:“文件治国”是中国的特色。本文试图弥补过去研究对地方政府文件治理的忽略,提供了一种定量考察基层县域文件治理和上级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路径。通过对个案县的分析,在部门层面,我发现地方政府的两种动力下的文件生产,满足合法性需求的符号性文件和用于实际工作需要的文件,并且两类文件呈现出一种“时段分离”的特征;在县域层面,我发现了上级来文对县文件生产的影响在“领域”上的差别,文件配合了“经济人角色”的完成。最后,随着改革的进行,上级和下级在文件上的沟通接触逐渐增多,但是县域文件生产中来自上级文件的影响却在下降。
关键词:文件制度 基层治理 合法性 时段分离 经济人角色
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
管兵
提要:如何解释社会组织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本文选择3个大城市来考察同一类型的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发展在这三地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多中心治理的萌芽状态、政府相对开放的自主发展和行政主导的单一模式。本文以城市政府结构为主来解释社会组织发育的地区差异。除了市政府,当地还有更高级别政府的多级政府结构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为较为宽松的环境,而市政府就是当地最高政府的单级政府结构则赋予地方政府极大的行政能力,从而倾向于保持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本文还通过群体利益制度化来解释多级政府结构下不同城市的社会组织发育的细微区别。
关键词:政府结构 社会组织 地区差异 多级 单级
私营企业主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因素分析
摘要:让私营企业主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是我国政府吸收新兴社会阶层参政议政最重要的机制之一。通过使用“中国私营企业主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促成入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哪些差异;第二,入选为“县乡级”和“地级及以上”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发现,不管是在较高层级还是较低层级的人大和政协中,经济财富只是门槛,党员身份也不是当选的保证;而像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那样去行事,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此经验发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财绅政治”这个概念用以概括我国私营企业主参政议政的现状。
关键词:私营企业主 参政议政 财绅政治
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1978-2008)
吴愈晓
提要:已有关于中国教育分层的文献大多关注总体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而忽略了因重点学校制度和学轨制(tracking)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通过分析CGSS2008数据,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在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层次的升学路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户籍、父亲的职业地位和父母亲教育)影响子女的升学路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学生,越有可能进入重点学校,或更可能选择学术教育轨道而非职业教育轨道。另外,前一阶段在重点学校就读对获得下一阶段重点学校教育机会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的数据分析结果支持“有效维持不平等”(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理论。作者认为,重点学校制度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不平等问题的负面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重点学校制度 学轨制 有效维持不平等教育获得
迈向“场域”脉络下的本土“关系”理论探析
沈毅
提要:本土“关系”研究的深化在根本上涉及到对“差序格局”这一本土概念的深入理解,其“义”“利”混合的文化特征及“公”“私”不分的制度意涵并不适合运用“强关系—弱关系”的社会网络理论框架加以分析。从“场域”的理论脉络出发,在传统的官场、乡土、商场等不同组织场域中,差序私人“关系”分别主要表现为“主从关系”、“人缘关系”、“朋友关系”的不同“关系”形态,特别是在组织领导的个人“关系”实践中尤为明显,其各自蕴含着法家“权谋”传统、道家“隐忍”传统以及儒家“仁义”传统的差别。此三种“关系”形态的共性均可归为某种个人关系或私人关系,从而均构成了系统制度或组织科层制的对立面,这就成为本土“关系”理论拓展区别于社会资本理论的重要依据。由此,组织“场域”脉络下的本土“关系社会学”拓展所须揭示的文化传统特征与去制度化意涵,可能也比较适合运用诸如个案调查、叙事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加以探析。
关键词:场域 关系 差序格局 关系社会学 科层制 质性研究
谭嗣同之“群学”、“社会学”辨析——兼论中国社会学一词的起点
刘祥周慧
提要:谭嗣同很早就接触了严复的《原强》一文,但其随后使用的“群学”一词,并没有受到严复在文中介绍的西方社会学的影响。谭氏加入康梁阵营后,很快便将“群学”一词与“合群立会”结合,其“群学”一词的含义开始与康梁保持一致。《仁学》中的“群学”和“社会学”的内涵都是“合群立会”。中国社会学一词的起点应是康有为所著《日本书目志》中的《社会学之原理》。
关键词:谭嗣同 群学 社会学 日本书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