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3期 总第189期

2017-08-23

目录及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

 

迈向行动的环境社会学——基于反思社会学的视角

陈占江

摘要:本文以反思社会学为视角,从“环境社会学为何”与“环境社会学何为”两个维度,重新检视环境社会学的价值关怀、学科品格、研究伦理和方法论取向。分析发现,环境社会学是一门以环境正义为价值关怀、以实践性为基本品格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而本体论和认识论中主客二分的前提预设却从根本上阻档、抑制着环境正义和实践品格的彰显,学科的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危机由此产生。因此,重构环境社会学的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的根本之路在于,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双重维度探寻能够在经验层面实现学科旨趣、体现学科关怀、彰显学科品格的研究方法或路径。以正义和进步为价值基础,以互为主体性为前提预设的行动研究,为超越环境社会学的合法性危机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

关键词:环境社会学;反思社会学;合法性;行动研究

 

农业社会学论纲:理论、框架及前景

熊春文

摘要:20世纪70年代,农业社会学在西方为挽救农村社会学的危机而诞生。中国当前正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进程中,农业社会学的破土新生具有重要意义。在追溯其理论传统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这一学科的基本框架,展示了其核心议题。中国农业社会学既可以通过与诸学科的对话交流积极表明自身的学科洞见,为本土社会学及世界农业社会学贡献力量;也可在与农业文明性命攸关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前沿问题上积极发声、实现价值。

关键词:农业社会学;农政;全球农业体系;发展前景

 

专题研究:社会变迁与精英教育

 

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国教育精英的来源与转变(1865-2014)

梁晨、董浩、任韵竹、李中清

摘要:布尔迪厄、卡拉贝尔等一批西方学者研究论证了精英教育在法、美等国主要用于政治和财富精英群体社会再生产的现实与机制。通过量化分析晚清、民国和共和国时期近150年来教育精英大规模微观数据,本文发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变迁中,中国教育精英的社会和地理来源非常多元,随着教育传统和考试制度的演变,出现了多次结构性转变,形成了特点迥异的四个阶段。这些历史特征与西方经验显著不同,不仅对中国当代社会阶层与流动影响深远,也是理解中西方社会精英构成与历史发展路径差异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精英教育;科举;高考;社会革命;社会转型

 

阈值依赖的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以A省某年高考数据为例

李代

摘要:本文基于A省某年高考成绩的总体数据,采用计算方法来模拟扩大招生对优势与劣势地区间升学机会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假设教育扩张是外生的,不与人的行动发生互动,扩张对不平等的影响是先升后降:始于高分段的扩张会导致教育不平等程度上升,精英高校尤为明显;而始于低分段的扩张则会减少教育不平等。由此,本文提出了“阈值依赖不平等”理论。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地区差异;教育扩张

 

经济增长与幸福感——解析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

李路路、石磊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以中国为例分析了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构建一种多元分层动态的幸福感分析范式,分析了主观幸福感形成过程中多变量以及微观幸福变量基于宏观经济发展的条件效应,进而揭示了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本文发现,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居民的需求类型逐渐由物质型向发展享受型升级,由个人的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幸福回报不断削弱;另一方面,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引发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效应,消除了由经济发展本身所带来的幸福回报,由此造成主观幸福感水平并没有随经济高速增长显著提升,而是呈现出相对停滞的状态。

关键词:伊斯特林悖论;主观幸福感;宏观经济发展;需求转型;社会不平等

 

逆成长: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的十年变化(2006-2015)

田丰

摘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规模增长面临拐点,教育结构有较大改善,绝对收入也还在持续增长。但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本文使用2006-2015年五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综合调查数据,结合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发现结构改善没有真正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农民工的相对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自评反而在下降,呈现“逆成长”态势。因此,本文认为即便是在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情况下,依靠市场因素自发调节和纠正农民工受歧视的地位仍难以实现,应该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加以深刻反思。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时期—队列

 

“复杂政策”与国家治理——基于国家连片开发扶贫项目的讨论

吕方、梅琳

摘要:公共政策领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治理模式的选择。在治理目标具有综合性、技术路径清晰度低、环境差异敏感度高的“复杂政策”领域,向基层政府“授权”有利于提升治理的有效性,但也增加了其利用信息优势和自由裁量空间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鉴于此,在“复杂政策”的治理领域中,中央政府在常规的目标设定与督查考核之外,通过出台纲领性、指导性的专项政策,以及扩大社区参与等多种控制手段来规训地方政府的偏差行为。“复杂政策”治理模式旨在建立“央—地”之间的协作机制,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从而弥合中央政府对政策推进的总体控制与地方政府在行政实践中自由裁量权之间的张力。从实践绩效来看,该模式无疑是有益的探索,但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

关键词:复杂政策;“央—地”协作;两个积极性;扶贫开发

 

技术应用何以成功?——一个组织合法性框架的解释

任敏

摘要: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技术的组织合法性分析框架,用以揭示技术在组织中应用成功的条件机制。文章通过回顾信息技术ERP在某国企历时9年的应用历程,展示了一项新技术在组织中应用或推进或停滞的曲折遭遇是如何与其组织合法性(包括绩效合法性、任务合法性以及价值合法性)相对应关联的。研究表明,技术应用成功需要足够的组织内部合法性作支撑。其中,绩效合法性是基础;在技术绩效不确定的情形下,任务合法性为技术应用保证了组织正式层面的资源投入,启动、加速技术应用;价值合法性提供非正式的资源投入,在危机时保存技术,在应用期间促进应用。

关键词:技术应用;组织合法性;绩效合法性;任务合法性;价值合法性

 

财大气粗?——私营企业规模与行政纠纷解决的策略选择

纪莺莺、范晓光

摘要:针对“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2006)资料的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在处理与政府的行政纠纷时,相比于中低经济资本的私营企业,高经济资本的企业更可能利用行政渠道与政府直接沟通,占据政治优势。相比于高或低经济资本的企业,中等经济资本的企业更可能通过行会、商会等自组织或非正式途径来解决行政纠纷。但经济资本对于私营企业是否选择抗争性行动策略没有显著影响,具有党员身份的私营企业主更可能抗争。同时,策略选择模式还存在着区域间差异。本文揭示了当代中国政商关系基于企业经济资本差异而产生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庇护主义的主导理解范式。这也表明,在转型期的中国不仅不存在一个“资产阶级”,而且在给定的政体条件下,经济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的路径受到私营经济自身特征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资本;庇护主义;政商关系;议价能力

 

捕鼠记——内蒙古防疫运动中的秩序操练与社会展演(1949-1952)

阿拉坦

摘要:建国初期,随着国家防疫力量进入到基层社会,新生人民政权掀起了针对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防疫运动,在有效控制鼠疫等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同时,既整体又细密地重整了乡村社会。此种囊括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防疫运动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国家卫生工作实践。本文以地方卫生档案材料为基础,考察1949-1952年内蒙古东部乡村社会从以捕杀老鼠为中心的防疫运动到抗击“毒虫入侵”的反细菌战的历史过程。文章着重分析防疫工作构建的“生物秩序”在基层社会中的操练,以此为线索考察防疫运动如何得以铺展、升级以及最终在社会展演中达到高潮。

关键词:防疫运动;鼠疫;生物秩序;秩序操练;社会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