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2期 总第194期

2018-04-16

《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2 总第194

目录及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

 

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

谢宇

摘要: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虽然持续已久,但至今仍未产生共识。本文试图从议题本土化、应用本土化和范式本土化三个角度说明社会学本土化是个伪问题。从议题上来看,中国社会学的研究议题已经相当地本土化,而且不必为突出本土化特征而束缚研究。从应用上来看,一些应用西方理论或方法的中国研究本土契合性不足,其原因在于研究者本身缺乏对社会学的认识和对如何做好研究的理解。若在秉承社会学研究规范性的同时能够将社会学本身的情境性带入其中,中国社会学必然能够保持其学术的独立性和原创力。从范式上来看,学术的贡献和原创性应该由学术同行来评价,中国的社会学家所发展出的理论和方法应该对这个学科的主流领域具有影响力,应该有助于整个社会学学科的知识积累,而不只是对中国社会学有所贡献。

关键词: 本土化;中国社会学;社会学发展;学术范式;中国特色

 

马克思的“过渡”理论与“卡夫丁峡谷”之谜

冯钢

摘要: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命题”被学界称为“世纪性难题”。本文试图从社会理论的视角,就马克思在“命题”中阐述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在《资本论》、《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等相关著述中的思想表述,借鉴有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构成分析法,探讨马克思关于“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过渡”的理论思想,以求对“卡夫丁峡谷命题”和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 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卡夫丁峡谷

 

共同体与道德——论马克思道德学说对德国历史主义传统的超越

李荣山

摘要:本文从滕尼斯对马克思的误读出发,在德国历史主义取向的共同体传统视域中考察了共产主义的道德意涵。总体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在起点上同历史主义路向的德国共同体传统具有很强的亲和性,也是为了维护人的整全个性,但与后者的进路判然有别,并最终在道德问题上超越了后者。德国共同体传统批判启蒙理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制度设计,试图通过文化途径重建共同体精神。他们试图牺牲适度的政治经济“平等”来为道德意义上带有“等级性”的“良知自由”开辟空间,从而保全人的整全个性。这种文化取向没能给政治经济结构以合理的位置,始终无法跳出“在用社会力量塑造的社会中恢复共同体”的循环怪圈。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指出这个怪圈的症结所在,试图从根本上推翻导致这个怪圈的政治经济结构,从而达到彻底解放人的个性的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在真正的政治经济平等的基础上,为道德自由开辟新的空间,这样既能消除人的等级差别,又能维护人的整全个性,从而超越了德国共同体传统,把共同体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 共产主义;共同体;异化;道德

 

专题研究

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

 

超越财税问题: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国财政体制垂直不平衡

鲁建坤、李永友

摘要:本文从国家治理角度整体性地探讨中国财政体制垂直不平衡存在的内在逻辑,发现中国财政体制具有很强的纵向激励功能,契合于政治组织的纵向分工架构,因应国家治理需求。中央政府依赖自上而下的纵向激励统筹地区发展和解决地方政府约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具体包括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两种机制。政治激励在改善国家治理绩效中的不足导致财政激励的扩张,因而呈现财政体制垂直不平衡。纵向激励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潜藏着隐患。在政策层面,本文启示财税体制改革应超越单纯的财税问题,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来系统性地进行设计。

关键词: 国家治理;上下分治;纵向激励;财政体制垂直不平衡

 

“公益经营者”的形塑与角色困境——一项关于转型期中国农村基层政府角色的研究

陈颀

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学界将农村基层政府定位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角色,但企业角色理论忽略了基层政府的“公益”角色属性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意义。实际上,在政府体制、社会与市场环境的共同形塑下,农村基层政府扮演着远比“企业”更为复杂的“公益经营者”角色。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基层政府不仅受到市场和政府体制的激励而从事经营,而且受到政府体制和社会压力的约束,将经营作为应对压力的策略。这表明基层政府是因应不同环境而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且具有多重目标取向,并非单一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文还发现,一些地区发生的社会冲突使基层政府遭遇“公益”与“经营”角色不相匹配的困境,但冲突发生不能归结于政府谋利,而是源于政府经营内生的权责失调。

关键词: 公益经营者;角色重塑;角色困境

 

浮动控制与分层嵌入——服务外包下的政社关系调整机制分析

徐盈艳、黎熙元

摘要:当前对政社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分类控制、制度约束与社会组织的依附及嵌入式发展等方面,强调政府对社会组织单一向度的影响、宏观政府制度约束下社会组织的不同发展形态。对于不同时期多层级地方政府内部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及关系运作还欠缺深入的分析,从而导致单一化和静态化的结论。本文基于G市近十年政策文本和社会组织访谈资料,提出政府即便是针对同一类社会组织,也会依据政策目标和风险控制,通过不同时期控制权所包含的不同要素在层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实现对它们的浮动控制,而专业社会组织也具备反诉的能力和空间,它们会针对政府控制权分配的不同层级进行分层嵌入。

关键词: 服务外包;浮动控制;分层嵌入;政社关系

 

论文

 

社会出身与教育获得——基于CGSS 70个年龄组数据的历史考察

方长春、风笑天

摘要:社会出身对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受制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情境。在中国最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出身,或者说先赋性因素对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影响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对CGSS 70个年龄组教育获得过程的考察表明,先赋性因素影响作用的历史变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基于重大事件的历史分期特征和从“平均主义”模式转向“自由竞争”模式的特征。本研究还显示,以往的模式转换和重大事件历史分期假定并不能充分描绘先赋性因素对教育不平等影响作用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得到普遍关注的宏观过程之外,可能还存在着被忽略的、同样作用于教育不平等形成的结构性因素。社会变迁过程对于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有待更为细致的检验。

关键词: 教育获得;社会出身;先赋性因素;历史变迁;教育不平等

 

故事与讲故事:叙事社会学何以可能——兼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刘子曦

摘要:近年来,叙事分析在社会学中蔚然成风,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叙事”的特质与理论意涵,以此提出叙事社会学“故事”与“讲故事”两种路径,并整合已有的研究主题和方法,对叙事社会学的研究图景进行展望。笔者首先回顾了叙事研究的多学科源流,集中论述了“叙事”的四大特征:普遍重要性、具体时间性、内在因果性与潜在反抗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两种路径的论述。第一种路径关注故事的构成元素、结构模型与网络表征,发展出针对叙事网络的结构性分析,第二种路径关注叙事情境效应、叙事者效应以及叙事的社会效用,发展出反思性的叙事行为分析。本文对两种方式各自存在的优缺点进行初步探索,指出糅合两种方式的可能性,提出在丰富叙事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故事形态学”切入叙事,由此增进我们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理解。

关键词: 叙事;故事;讲故事;中国故事;故事形态学

 

人情对贿赂及其“道德化”的影响——基于找关系入学的民族志研究

阮极

摘要:中国的拉关系走后门现象有不少涉及贿赂行为。本文通过2012-2014年在中国南方两个城市开展的有关家长为子女找关系入学的民族志研究发现,人情伦理不单给贿赂行为加上了信任和网络保障的“双保险”,还为贿赂行为提供了伦理道德上的支撑。本研究中行贿受贿双方运用互动仪式进行的“道德化”表演主要是企图掩盖人情中的工具性成分,而并非是为了掩饰贿赂的“不合法与不道德性”。贿赂关系中的“道德化”实际上是“仪式资本”的一种应用,它用“工具性礼”的互动仪式表演来促进社会资本的获得。

关键词: 关系;人情;互动仪式;贿赂;仪式资本

 

生命历程的制度化:欧陆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郑作、胡珊

摘要:生命历程研究已成为我国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除了主流的北美埃尔德范式之外,在欧陆生命历程研究中还有一个与之同等重要的科利范式。这一范式以“生命历程的制度化”理论为主轴,强调生命历程在社会制度的形塑下成为一种结构性的整体。基于此理论,欧陆范式发展出两大研究层面:制度分析层面和生平规划分析层面。借助欧陆范式,中国的生命历程研究可望拓展出新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 科利;生命历程;生命历程的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