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08-22

目录
 

第一编 社区治理结构

村落选举、村落治理与公共性生产

——以陕西Y村为例——董敬畏/3

“商居分离”:社区重建的另一种模式

——以武汉市汉正街为例——邓万春/18

从混合到融合

——社会转型中北仑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叶笑云 石慧/36

城市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成都实践——王健 徐睿/43

社区实践:网络民主与居民自治——李味琦 贺艳怀/57

公共安全监管与社会治理创新

——宁波试点地区的经验及其示范价值分析——何永红/66

完善我国社区治理之思考

——以社区矫正为视角——王清霞 张兆松/81

关于城市社区自治立法的思考——俞德鹏 徐徐/95

 

 

第二编 社区参与

集体性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的影响

——基于多层次数据的分析——黄荣贵 桂勇/109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关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一个解释

——王辉/128

城郊农民集中居住区移民社区参与研究——叶继红/149

社会动员视角下的农村社区能力建设——袁小平/163

赋权扶贫与社区主导型发展——庾虎/174

 

 

第三编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以96596超市进入X社区为例——陈薇/183

信息化时代如何养老——史云桐/194

“嵌入式”整合:社区老年产业发展的捷径——张岭泉 李方/219

社区文化建设重在资源整合——王媛媛/226

信息鸿沟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以湖北B村为例——张明波/231

发达地区乡村生活质量研究

——基于浙江义乌大陈与城西的调查研究——李庆真 王灵恒/238

 

 

第四编 社区信息化建设

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家庭和社区信息化应用策略——宋煜/257

双重视角下的社区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模型研究与实践——宋煜/274

社区网站阶段性特征与社区信息化发展——仇红波 韦润程/289

社区信息化发展中社区网站建设现状——程永强 徐锋 邓世雄/301

“三维数字社区”对社会管理创新之探

——以X街道为例——孙琳/312

合肥城市社区信息化测评研究——吴元升 魏文华/321

网络社区的运行机制分析——赵卫华 韩建一/338

社区信息化相关术语及其关系分析——马胜男 陈玉忠 孙翊/350


前言

  观察社区研究的前沿,首先要有实践视角。政府每个时期在社区发展方面的工作重点,就是当时实践的前沿。自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社区建设任务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实践包括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共建、村委会选举、居委会选举、社区就业、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养老、社区组织、社区管理,以及社区矫正、社区工作、社区志愿工作、社区信息化,等等。这些工作有的开展较早,有的是近年才开始的。

  从实践观点看,社区信息化是不可忽视的前沿问题之一。200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第一次向全国提出:“推进社区信息化。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全国各地按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社区信息化被列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程度却远不及教育、科技、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发展的困难,不在于信息技术方面,而在于实体社区的复杂性。社区实务的主体、功能、业务流程与服务对象的关系等,都比其他领域更为复杂。跟上信息化步伐,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发展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各地做法差异很大,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总结经验。

  学术前沿与实践紧密相关,但又有所不同。实践的前沿往往反映到学术中来,在管理、政策、制度、理论等不同研究层面,造成一些学术热点问题。因此我们设想从学术文献中寻找当前研究的前沿,但并没有找到答案。检索“中国知网”等重要学术电子资源库,近年社区学术研究的主题集中度并不高,不仅涉及实践前沿,还涉及很多已有多年实践的领域。显然,学术研究要跟上实践的步伐,总结新经验,但又不能局限于此。它往往要突破时间意义特别是时点或短时段意义上的前沿,而总结长期实践的经验,探究社区发展的规律。因此,社区治理、社区参与、基层民主、能力建设、社会网络、社区支持、社会资本、伙伴关系、社区经济等多年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从学术观点看,前沿不仅在于研究内容,更重要的在于研究成果,在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材料。从学者的研究活动看社区研究的前沿,全国性的学术会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会议主题以及与会者参会论文研究的内容,提出的观点、材料,也可以反映研究的前沿。近几年,中国社会学会举行的年会都设有社区专题论坛,参会论文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材料。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与社区研究室及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产生了将论文编辑出版的想法。

  2009年7月,中国社会学会在西安召开学术年会。当时,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已有三年,我们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民政部等中央部委的支持下,开展社区信息化研究,感到这是国家及许多城市关注的问题,许多地方在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为了搭建起一个包括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内的交流平台,抓住这个与学界开展互动和交流的好机会,我们在中国社会学会的支持下首次申办设立了社区论坛。恰逢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的《中国数字家庭发展研究报告》正式出版,可以会上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将论坛主题定为“数字家庭与社区信息化发展”。会议过程中,与会嘉宾分别对数字家庭推进策略、社区电子服务、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政府角色定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秉承“开门办会”的原则,不仅邀请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还邀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界和基层社区的相关专家参加会议。与会者针对数字家庭和社区信息化的相关领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发展趋势进行研讨,对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家庭与社区信息化的发展等战略问题发表观点。会议期间,与会者对西安市社区信息服务管理中心和基层社区服务网点进行了现场考察,对西安市社区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实地了解。与会嘉宾对本次会议的召开和磋商模式表示了极大的热情,认为论坛为各方建立了一个平等沟通的平台,能够有效地交流各自的认识和发展理念,寻找合作伙伴,对继续召开以社区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表达了期许。

  2011年7月,中国社会学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中国社会学年会。为了整理和总结两年多来社区研究的成果,也为了开展广泛的交流和研讨,进而在社区研究领域形成合力,支持和推进我国社区研究与建设,我们邀请宁波市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设立第二届社区论坛,主题为“社区治理与社区建设”。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分别从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专业视角,围绕城市和农村的社区治理与社区参与、社区服务以及信息化与社区建设等主题进行了学术发言和热烈讨论。学者们的具体研究问题丰富多样,参会论文中既有城市社区研究,也有农村社区研究以及两者的比较和借鉴;既有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也有案例式的定性研究和规范性的理论分析。论坛保持了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除了学者之外,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社区工作者、积极参与社区共建的企业代表,以及自学成才的青年农民工代表也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发表了独特的看法,为社区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相互交流,加强了理论工作者与社区实践者之间的进一步紧密结合。

  南昌会议期间,我们萌生了将社区论坛的优秀论文结集出版的念头。一方面将参会者的论文编辑出版,能够梳理、总结和宣传论坛的成果,使更多的学者、基层社区工作者、企业和地方政府相关专家了解社区研究的前沿,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给那些参与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年轻学者,以及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促进该领域内的各类实践,提高该领域研究队伍的能力。

  本论文集的编辑工作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原则,尊重文章作者的各自见解,不强求学术观点的统一。文章观点皆属作者个人观点,文责自负。论文中引用了部分中外学术界的学术言论和资料,均作了注释说明,在此谨表崇敬和谢意。本书按论文所涉主题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编社区治理结构。社区治理结构关系到社区不同群体及各类组织,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权力形成,以及采取什么机制维系社区的运行。董敬畏以陕西某村庄为例,研究一些群体对社区公共权力及公共事务运作的影响。邓万春基于武汉汉正街“商居分离”改造的经验,分析商人与居民两类主体的市场与社会价值观对社区秩序的影响。叶笑云、石慧基于宁波北仑区的经验,研究各权力主体开展合作,共同做好社区管理。王健、徐睿总结成都的经验,研究社区权力主体的重构及相互关系的调整,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李味琦、贺艳怀总结杭州西湖区文新街道德进社区的经验,探讨社区网站对社区民主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处理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及物业的关系。何永红总结了宁波公共安全监管体系下移至社区、吸收社会力量共同治理的经验。王清霞、张兆松研究社区矫正与社区治理的关系,分析当前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俞德鹏、徐徐从立法角度,分析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之不足,提出进行社区自治立法。

  第二编社区参与。广泛的参与是社区发展的目标,居民从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增进自己福利。同时,广泛的参与也是社区发展的动力,通过居民的行动促进社区发展。黄荣贵、桂勇研究社区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的影响,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建立测量模型,并应用上海的调查数据作出评价。王辉宏观地研究农民身份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及返乡后的经济、社会参与,对参与形式、主导力量进行分类。叶继红研究在城郊居住的外来人口的社区参与,在江苏开展问卷调查,以翔实数据描述了这个群体社区参与不足的状况。袁小平从社区发展动力角度,研究农村社区能力建设,指出资源能力建设观点存在缺陷,需要进行社会动员,促进农民的积极心态、行动和参与。庾虎围绕扶贫项目的效果,研究农民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以及农民广泛参与的社区主导型扶贫。

  第三编社区服务。社区服务起源于“便民利民”服务,旨在方便居民生活。它沿着社会服务的方向发展,目标是增进居民福利,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社区服务涉及居民在购物、生活照顾、环境卫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它关注居民生活,更关注弱势人群的需要。在市场化改革及信息化背景下,社区服务也会出现新的变化。陈薇总结武汉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与社区实体服务结合的经验。史云桐关注老年服务,研究信息化支持的社区养老。张岭泉、李方研究养老服务体制,强调社区养老服务要引入市场机制。王媛媛关注居民文化需要,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进行整合。张明波则强调信息化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认为信息服务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李庆真、王灵恒从生活质量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农民的满意度,其中包括邻里关系及农民参与社区文化、体育等活动的情况。

  第四编社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可分为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应用两方面,其中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的。社区信息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这不仅是技术设计问题,也关系到社区实体。宋煜研究了社区“差序格局”结构与社区信息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将社区视角与信息技术视角结合起来,做好顶层设计。仇红波、韦润程和程永强、徐锋、邓世雄以社区网站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站数量变化、主办主体、功能特点、居民参与,从建设和应用的角度反映全国社区信息化发展状况。孙琳对一个街道的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解剖,强调数据库建设、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对社区管理的重要作用。吴元升、魏文华基于合肥的经验,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建立居民评价模型,并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社区信息化居民满意度评价。赵卫华、韩建一研究网络社区即虚拟社区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功能,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马胜男、陈玉忠、孙翊从标准化角度,对社区信息化相关术语的内涵、使用频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书的编写,首先应当感谢的是那些积极支持两届社区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和朋友,正是他们的努力和信任,才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论文集编辑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王颖研究员全面指导了论文筛选和编辑工作,孙炳耀副研究员承担了论文审阅和总结工作,宋煜承担组织联络、全文编辑和审核工作。由于编写工作时间仓促,有些论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收入,对有些论文的整理分析也比较简单,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

2012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