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转型中的“80后”)
出生于1980年到1989年之间的2.2亿中国人的相关信息,被中国社会科学院
“可以说,没有互联网,就没有‘80后’。‘80后’最初指的就是韩寒他们这批青年作家。”
“80后”有怎样的特征?何以在研究上构成一个真问题?“他们是大转型的一代人,从出生到成人,经历了太大变化,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也是他们从学生步入成人社会的阶段,因而经历着双重转型。这种源自结构变迁的独特张力,使这代人始终处于各种可能性与无力改变现状之间的焦虑中。”
内部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与985毕业生
她也认为,“80后”虽存在共性,但他们在社会阶层上却已经处于分隔状态。城乡二元分割、家庭背景、不同行业的生产模式等因素使得他们在教育资源、就业机会和经济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整体性的分析很难呈现这一代人的样貌。在书中,“80后”被分为新生代农民工、蚁族、985高校毕业生等多个子群体进行分析。
第一财经日报:这本书对80后“农民工”做了重点分析。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个群体?
这个新生的群体又绝对不是一个默默的群体。他们和老一代的农民工非常不一样,能够在网上发表观点。同时,他们的身影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大量聚集于工厂、饭店。他们的外表可能也与城市青年没有任何差别,甚至比大学生更时髦。可是在享受教育资源、经济资源时,却与城市里的大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日报:你投以特别关注的群体,是书中所谓的“精英知识分子”:985高校毕业生。在问卷调查中,你发现他们的境遇如何?
985高校更大比例的毕业生是进入体制内单位就业的。进入体制内的人现在没有很大的经济压力,收入未必很高,但是非常稳定。这批人可能正处于瓶颈中,竞争的压力和市场公司的压力不同。一部分人很适应体制内的规则,迅速上升。但有些人也会认为工作缺乏挑战性,产生强烈失望情绪,以至于期盼离开体制,进入市场。
日报:这两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些关于“80后”怀旧的帖子,主题饭店、老玩具也开始流行。怀旧的背后可能是一种对现实的焦虑以及逃避。你怎么看待这种集体怀旧?
代际冲突
反叛与顺应
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寒被视为“80后”的代言人。“叛逆”是人们对他的印象。现在,大众视野中的韩寒在玩赛车的同时,做代言、拍电影,更多地介入市场。最近,当媒体问他:“你觉得是什么推进了你的成熟?”韩寒的回答是:“因为看到更多。”
成熟有时意味着“顺应”。对于“80后”来说,这种从“抵抗主流”到“占据主流”的过程,包含着多少独特的东西?
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初出现的一批青年写手,被人们认为是“80后”最初的代表人物。“叛逆”成为他们中很多人的标签。当时,这样一批青年冒出来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转型会造成价值失范。年轻人会觉得老的一代人推崇的东西不对,急于确立一种新的价值。中国的“80后”青年传递他们独特精神的载体是当时刚刚兴起的互联网。而美国60年代青年人则凭借摇滚与诗歌来表达自己。
日报:美国“60后”青年对社会的影响与中国的“80后”又有何不同?
显然,“80后”面临着更多的市场机会,也更善于适应新环境。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反叛青年相比,中国“80后”的文化反叛与主流社会及父辈的冲突并不剧烈,持续时间也短得多,但这种文化冲击仍然带来了深远影响,潜移默化地促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演变。
教育机会
寒门难出贵子
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向俞正声推荐一本名为《无声的革命》的书,俞正声的回应是,他已经看过,并推荐给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
出版于去年10月的《无声的革命》,最初是一份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报告,以1949年~2002年间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的学籍卡为数据来源,报告指出:在这一时期,底层子弟通过教育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比西方社会与解放前的中国更多。教育变得越来越“有教无类”,而并未深陷于“精英再生产”的不公平状态。
争议随之而来。有媒体针对其数据,发表了有悖于作者原意的解读,也有学者批判其数据分析谬误,研究缺乏逻辑。
作为此文最初的评审者之一,
第一财经日报:《无声的革命》对1949年到2002年期间两所大学的学生基本情况做了研究,认为中国大学教育在53年间大体趋向于开放和平等。其中,1990年代后期到2002年恰是“80后”进入大学的时段,你的量化研究能够印证《无声的革命》的结论吗?
我们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小学和中学教育成本上升(学费猛涨),农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农村中小学学生大量辍学,从而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有所提高。最近十多年,政府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减免中小学学费、增加大学助学金和奖学金数额等政策,为重新启动教育领域的无声革命、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良好契机。
但是,从“80后”的教育经历来看,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没有明显下降,而且城乡教育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多数最终突破层层关卡的农村子弟进入的是二、三流大学,即使获得大学文凭,还面临着更难突破的问题——找到有发展前途和稳定保障的工作。对于农民子弟来说,的确是寒门难出贵子。
日报:你对家庭背景对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与薪资水平有持续研究,研究结论是怎样的?
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和家庭背景呈负相关关系。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一般家庭出生的孩子比较可能重视月薪。此外,家境好的孩子比较偏向于进入体制内工作,体制内的工作初职月薪其实是不高的。不过,家庭只是一个因素,影响月薪最为主要的还是个人能力,包括:外语、交际能力以及相关实习经历。当然,我们研究的仅仅是初职收入,后续的影响,我们还需要跟踪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