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心态研究视角下的社会凝聚力

王俊秀    来源:中国社会学网    2014-04-09

何以关注社会凝聚力

 

20年来,社会凝聚力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议题。不同国家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分别从各自不同领域出发,探讨不同区域的社会凝聚力问题;世界银行、欧盟等一些国际机构和组织,以及不同国家的国内机构和组织正在根据专门的社会凝聚力研究制定社会政策。例如,加拿大政策研究网的《社会凝聚力勘察:加拿大国家研究》,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凝聚力雷达》,澳大利亚司甘龙基金会、澳洲多文化基金会和蒙纳士大学的《社会凝聚力勘察国家报告》等都是国家层面重要的研究报告。笔者认为,社会凝聚力之所以备受重视,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社会凝聚力的减弱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全球化、国际竞争和全球范围社会流动性的增加,文化和利益冲突的加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以及家庭纽带作用的减弱等都使得社会凝聚力逐渐降低,信息虽然使得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联系更紧密,但人与人的关系却更加疏离。

 

解决发展面临的阻碍亟须社会凝聚力的增强。经济学家们认为,缺乏社会凝聚力是导致一些国家改革和经济增长停滞和倒退的重要原因。加拿大学者简森认为,对于迅速变迁的社会来说,社会凝聚力尤其重要,因为社会凝聚力决定了转型国家政府政策和制度的变革能力,改革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使变革获得大多数人的合作和支持。

 

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较高的社会凝聚力都是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社会凝聚力的研究者瑞珍和伊斯特雷尤其指出,社会凝聚力是约束发展中国家社会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变量,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转型和经济增长必须以社会凝聚力为基础。对我国来说,进一步深化改革、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目标和任务,就必须将社会凝聚力作为攻坚克难的保障。

 

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社会凝聚力并非意指文化的一致性或没有不同意见,它的核心应当是公众对国家经济和社会改革目标和行为的认可度,这也决定了当危险和机会来临的时候人们一起努力的程度。要增强社会凝聚力,有必要对影响社会凝聚力的因素作出探究。笔者认为,就社会学学科而言,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以近年来的社会心态研究为基础,笔者认为,当前社会存在诸多不利于提升社会凝聚力的因素。根据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当前社会心态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1)社会已经差异化,不同群体的需求出现差别化,尊重与认同需求、个人发展需求已经成为新的必须满足的需求。(2)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社会不信任扩大化、固化。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的内耗和冲突加大,社会的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的增加,社会冲突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不信任,社会信任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中。(3)阶层意识已经成为决定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重心。社会上存在比较普遍的底层认同和弱势群体认同现象,成为影响其社会心态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自认为底层的民众感到不安全感、不公平感更高,社会信任程度和感到获得的社会支持更低。(4)社会进一步分化,具有相同利益、身份、价值观念的人们越来越多地采取群体形式表达他们的诉求,保护或争取他们的利益,群体之间的摩擦、冲突增加。(5)社会转型中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凸显,社会情绪是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核心。一方面,社会矛盾的表现是激烈的社会情绪爆发;另一方面,社会情绪成为这些矛盾、冲突的动力成分。(6)民众的权利意识增强,国家和集体观念在发生变化,社会共享价值缺乏,社会共识难以达成。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方能解决,而这些问题本身又成为影响改革进程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社会凝聚力。因此,应该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思维,切实关注社会心态,警惕那些影响社会凝聚力的因素,通过改革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社会凝聚力的提升与社会心态的调适

 

社会凝聚力是基于个体、群体、组织和国家联结基础上的社会特征。社会学倾向于把社会凝聚力看作一个社会的秩序特征,关注社会成员之间的依赖、忠诚和团结程度。

 

2012年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研究报告《凝聚力雷达:凝聚力测量》指出,社会凝聚力是社会集体属性的描述,是社会合作质量的表达。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具有亲和的社会关系、较强的情感联系和社会公益导向。他们发现,社会凝聚力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关系、社会联结、社会公益、共享价值观、社会公平性、生活质量。

 

这六个指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理念方面,包括:价值观、社会公益导向、社会联结(社会认同感、社会归属感)。社会凝聚力意味着群体或者某个地域范围内人群的互动,对特定社会集体(群体、宗教、城市、社会,或者超国家社区,比如欧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重要的社会凝聚力因素。认同感还是一种共享价值、生活方式、安全感传达、自尊的社会化的表达,能够提高个体对社会网络的适应和参与。而共享价值也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社会凝聚力成为可能,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必须是共享的,才会促进社会互动。因为价值观提供了人际互动的标准,整合不同价值观是提升社会凝聚力的前提。社会公益导向就是社会责任。社会凝聚力不仅包括一定程度的对社会的承认和义务,还包括愿意将公共利益纳入到个人的兴趣中,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和社会标准的认可。

 

第二是关系方面: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群体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维度也就是社会网络,用社会关系的数量、质量以及互动来衡量。此外,还内含社会参与,包括社会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社会信任,包括横向的人际信任和纵向的机构信任;对人口流动带来的人员异质性、文化差异以及多样性的接受。

 

第三是分配方面:包括主观、客观的生活质量,社会公平与否。社会资源分配是影响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包括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分配,反映在失业、收入、教育、健康状况和获得社会服务的权利和途径上。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社会排斥,社会中对个人或者群体的排斥也是测量社会凝聚力的维度。

 

如果把现阶段社会心态问题和社会凝聚力的构成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其中许多方面都是对应的,比如社会信任、社会价值观、社会认同等,而社会需求与生活质量评价其实是一回事,而阶层意识、社会冲突也就是社会凝聚力里的社会关系。因此,虽然社会凝聚力与社会成员享有的物质生活条件、环境密切相关,但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凝聚力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社会心态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心态的调适也就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性,那就是提升社会凝聚力。

 

原载:《光明日报》2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