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试论中国精神谱系中的“西迁精神”及其教育价值

卢黎歌 吴凯丽 隋牧蓉        2018-08-16

  摘 要:中国精神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 并由一系列具体表现形态组成中国精神谱系。中国精神谱系、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精神、“西迁精神”三者是递进式种属关系。把“西迁精神”置于中国精神谱系中来定位和认识, 不仅是对中国精神谱系完整性的期许和追求, 也是为了对“西迁精神”的超越性和普适性进行挖掘, 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西迁精神; 中国精神谱系; 教育价值;

   

  62年前, 交通大学 (迁校时校名, 1959年分设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以下同) 响应祖国号召, 将学校主体从上海迁到西安。2017年12月, 习近平给西迁老教授回信, 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 2018年新年贺词再提“西迁”。随着学习和宣传的不断深入, “西迁精神”由特定小众群体范围内使用的术语, 正逐步向大众扩展。对“西迁精神”及其在中国精神谱系中的位置和功能的研究, 引起了学界和舆论的广泛关注。

  一、“西迁精神”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表述

  正确理解“西迁精神”的前提基础是“西迁精神”的概念界定和内涵表述之澄明。

  (一) “西迁精神”的概念界定

  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是交通大学西迁所形成和发展的“西迁精神”, 但是, 在新疆锡伯族西迁研究、抗战时期部分高校被迫西迁 (如西南联合大学等) 研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学校整体西迁 (如华东航空学院等) 研究中, 也使用“西迁精神”一词, 因此, 有必要对这一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当前社会所宣传的“西迁精神”特指交通大学西迁所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本文也是基于这一界定使用“西迁精神”概念的。

  (二) “西迁精神”内涵的表述

  关于“西迁精神”内涵的表述, 西迁教师朱继洲认为是“爱国爱校, 顾全大局, 乐于牺牲, 无私奉献, 尽职敬业, 艰苦奋斗”。[1]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委员会将其概括为“胸怀大局, 无私奉献, 弘扬传统, 艰苦创业”。[2]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霍有光将其归纳为三条:一是服从国家全局利益。二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三是敬业奉献。[3]西迁教师史维祥说:“总书记提到‘爱国奉献, 无怨无悔’, 都是‘西迁精神’的体现。”[4]陈至立认为, “西迁精神”是服从大局、追求真理、乐于牺牲、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尽职敬业、勤奋踏实、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的精神。[5]

  通过对不同表述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表述既有共同点, 也有差别。一是大局意识。“胸怀大局”“顾全大局”“服从大局”“服从国家全局利益”的表述, 在主体的主动性上还是有些差别。二是奉献精神。“无私奉献”“敬业奉献”“爱国奉献”的表述, 是从公私观、职业观和国家观3个层面来理解。三是艰苦创业意识。这一表述高度一致, 既说明了当年西迁时条件之艰苦, 也说明了西迁人奋斗精神之坚韧。四是爱国精神。这一表述虽然出现不多, 但是结合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的表述, 可以认为爱国精神是“西迁精神”的应有之义。五是弘扬传统。虽然这出自校方的表述在学者的成果中并不多见, 但是结合交通大学办学传统、学风传统、革命传统等, “西迁精神”源自交通大学传统。

  在“西迁精神”研究中,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表述具有共识性。结合学习习近平的回信和新年贺词精神, 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 调整为胸怀大局、爱国奉献、无怨无悔、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三) 对交通大学西迁意义的认识

  一是从国家民族角度。陕西省常务副省长梁桂[6]、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7]、西迁校友沈世恩[8]认为, 交通大学西迁是当时党中央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 从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布局出发, 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为新中国工业基础的奠定、研究基础的布局、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是从西安交通大学发展角度。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9]、西迁教师谢友柏、吴百诗[8]认为, 从60多年的经验教训来看, “西迁精神”指引着西安交通大学人克服艰难险阻, 在西部建功立业, 点燃了创新的激情, 并为国家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二、中国精神谱系的构成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共同构成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 在不同的时期或者不同历史使命中, 表现形态虽有个性和特殊性, 但是精神具有共性和恒久性。中国精神正是由一系列特殊时期精神形态所构成的精神之谱系, 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宝库。所谓谱系, 本文指有历史发展源流关系的事物形成的系统或关系。改革开放时期, 即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中国精神谱系既包括革命时期形成的精神, 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精神。

  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所创立。内涵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大革命失败后, 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坚持革命斗争形成的精神。内涵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长征精神: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中形成。内涵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延安精神:党在延安时期创立。内涵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形成。内涵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气概,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

  红岩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区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为完成特殊任务所形成。内涵为: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浩然的革命正气。

  西柏坡精神:中国处于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根本性转折时期形成。内涵概括为“两个务必、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坚持”。

  以上精神, 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经过浴血奋战, 推翻三座大山, 在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优秀传统, 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形势任务所形成的精神, 是对中国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雷锋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融合。内涵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大庆精神:大庆石油会战中形成。内涵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红旗渠精神:30万林州人民, 苦战10个春秋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形成。内涵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焦裕禄精神: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在改变贫困面貌奋斗中形成。内涵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两弹一星”精神:我国科研人员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形成。内涵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其核心为科技创新精神。

  救灾抢险精神:2008年抗震救灾斗争中形成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救灾精神;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航天精神:几代航天人在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奋斗中形成。内涵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以上精神, 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进行改革开放,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中形成的, 是对中国精神的新贡献。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中国精神谱系研究, 发现这一谱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精神共性在于, 以爱国主义为旗帜, 以振兴民族为奋斗目标, 以爱国奉献为追求, 以历史担当为己任;其基本特征在于, 传统与现实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相结合, 理想信念与艰苦奋斗相结合, 党的领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中国精神谱系在内容上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 在涉及的领域和类型上还将不断充实完善。关于中国教育领域的精神, 也将随着大学精神的进入而得到填补。

  三、“西迁精神”在中国精神谱系中的位置

  在种属关系中, “西迁精神”隶属于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 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内涵丰富, 体现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具体包含人文精神、学术精神、科学精神等。

  “西迁精神”既具有大学精神的普遍属性又具有特定属性。在教育部召开的教师工作战线学习“西迁精神”座谈会上, 与会教师认为, “全国教师工作战线学习‘西迁精神’, 一要学习传承‘西迁精神’蕴含的爱党爱国浓厚情怀, 做忠诚于党、至诚报国的奋斗者;二要学习传承‘西迁精神’蕴含的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 做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奉献者;三要学习传承‘西迁精神’蕴含的强烈使命担当, 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10]北京大学教师沙宗平认为, “西迁行为本身就是大学之道得以呈现于公众和社会面前的一个生动感人的案例:大学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也是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大学既要专注于追求高深学问, 探索未知世界, 也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之需要, 推动文明互鉴、文化理解之历史进程。”[11]可见, “西迁精神”已经超出了校域概念, 成为了教育战线的共同精神财富, 成为了社会主义大学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西迁精神”隶属于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精神, 而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又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推出, “西迁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一部分。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 “西迁精神是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大学西迁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报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光辉榜样, 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12]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西迁精神”的影响力将会向全国高校以及其他地区和领域扩展, 但是, “西迁精神”产生于特定时代, 服务于特定国家需求, 有着特定的职业和人群的适用性, 因此要对其在中国精神谱系中进行准确定位,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原有内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四、弘扬“西迁精神”的教育价值研究

  (一) “西迁精神”的爱国精神教育价值

  “西迁精神”中的基本内核是爱国奉献。进行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的教育, 就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突出“坚持爱国奉献, 无怨无悔”的教育, 对“西迁精神”中的爱国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与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

  (二) “西迁精神”的大局意识教育价值

  交通大学西迁, 既是出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考虑, 也是国家对新中国未来的教育布局、科技和工业发展布局的深谋远虑。西迁人通过对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的学习, 理解领会国家的战略需要, 胸怀大局意识, 服从国家的整体安排。要解决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 调整发展布局将会是常态。通过“西迁精神”的大局意识教育, 培养现代大学生超越自我、胸怀大局素质,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西迁精神”的历史担当教育价值

  西迁人既是传承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家国情怀, 又清醒于中国历史转折时期自己的历史担当。西迁人和后来者的历史担当精神, 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鲜活教育资源。

  (四) “西迁精神”的重义轻利教育价值

  重义轻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内容, 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气节的精神支撑。西迁人和后来者正是坚守了这一义利观, 抱定爱国奉献的决心, 从繁华的上海来到西北创业, 而当下, 错误的义利观以及模棱两可的义利观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以弘扬“西迁精神”为契机, 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利观教育, 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五) “西迁精神”的艰苦创业教育价值

  许多文献资料和实物说明了西迁初期条件之艰苦和后来者艰苦创业, 使西安交通大学成为我国西部第一强校。“西迁精神”诞生于物质短缺时代, 而继续弘扬“西迁精神”却置身于物质逐步丰富时代。目前有的大学生受错误的消费观、享乐观影响, 缺乏艰苦创业精神。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在物质短缺与物质丰富的不同背景下艰苦创业之“艰苦”的不同性质以及“创业”之异同, 说明新时代艰苦创业的必要性。

  (六) “西迁精神”的追求卓越教育价值

  交通大学西迁的价值, 不仅体现在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等方面, 更体现在改变我国不平衡发展的现状上。党和政府在各方面支持西安交通大学发展, 不仅是对西安交通大学人西迁的肯定和补偿, 更是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在西部发挥教育科技的引领作用。正是追求卓越的目标, 激励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不负党的重托, 取得一系列卓越成绩。把“西迁精神”的追求卓越教育, 与实现中国梦的教育有机结合, 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 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这既是对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为祖国的教育科技事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的高度肯定, 也是对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殷切期待。“西迁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自强不息、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朱继洲.“西迁精神”:交通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2]西安交通大学宣传部.西迁精神催人奋进[EB/OL].http://news.xjtu.edu.cn/info/1002/36148.htm, 2005-12-06.

  [3]霍有光.从交通大学西迁历程看“西迁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 (1) .

  [4]姜泓.央视新闻联播头条聚焦报道“西迁精神”[N].西安日报, 2018-01-19.

  [5]崔瑞锋.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让“西迁精神”焕发出新的光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e865c0100dlnl.html.2009-07-04.

  [6]梁桂.西迁精神:永远飘扬的旗帜[N].陕西日报, 2015-10-12.

  [7]王树国.西交大教授谈“西迁精神”:用时间和成绩证明初心[EB/OL].http://www.sxdaily.com.cn/n/2017/1222/c145-6300967-1.html, 2017-12-22.

  [8]张玥, 程洪莉.西迁交大人:兴学强国, 为世界之光[EB/OL].http://newsxq.xjtu.edu.cn/info/1002/57840.htm.2015-09-25.

  [9]张迈曾书记在“西迁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xszx.xjtu.edu.cn/info/1002/1314.htm, 2016-11-10.

  [10]董鲁皖龙.教育部召开教师工作战线学习“西迁精神”座谈会[N].中国教育报, 2018-01-31.

  [11]沙宗平.西迁是大学之道的呈现[N].中国教育报, 2018-01-31.

  [12]万玉凤.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演绎西迁精神[N].中国教育报, 20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