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心态研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创新

2024-10-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由此相伴而生的还有社会心态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以下简称“研究室”)自1985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社会心理研究,将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优势进行了有机融合,拓展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边界,将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扩展为以宏观的社会心态为研究对象,不仅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学术智慧,彰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智库的作用。

  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求索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庆善、杨宜音领导的研究团队就开始了社会心态研究的探索。1996年成功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基金项目,为通过全国大样本调查对社会心态进行描述和记录提供了先期条件。2006年,杨宜音组织团队进行了一次较为规范的社会心态问卷调查,为社会心态的研究建立了初步的整体框架和测量指标体系,通过《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一文相对系统地讨论了社会心态的概念定义和心理机制。为提高调查工具的科学性,研究团队在全国建立了6—8个社会心态观测基地,进行了调查工具的探索性研究。随后,研究室连续多年获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其学术影响力和应用价值也不断提升。

  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求实之路

  2024年9月,新一轮中国社会心态调查全面铺开,调查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体现了这一项目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关注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一贯特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国情调研重大经济社会调查项目“中国社会心态调查(2024—2025)”开题会上,项目首席专家、研究室研究员王俊秀阐述了此次调查项目的重要意义。他说:“人的现代化首要的是观念、思想和行动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民众需要具备面向现代化的社会心态。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国家治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社会心态带来影响。反过来,社会心态也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和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作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王俊秀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以来,就始终专注于社会心态方面的研究,而中国社会心态调查项目的最终确立也与他的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0年,他主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点课题“风险认知与风险行为策略——民众风险心态测量与调查”。2011年,他与杨宜音主编的第一本“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正式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此,对社会心态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和分析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角度。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源自西方,当面对我国的社会问题时,很难适用。王俊秀告诉记者:“我们意识到需要扩展学科边界,把传统社会心理学关于环境中的个人或人际关系的较为微观的视角扩展到宏观的社会层面,使得社会心理学能够作为一个工具来分析和理解中国的问题。”于是,社会心态研究就成为一个突破口,聚焦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然后通过构建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和系统积累大数据来分析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心理规律。

  随着社会心态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建构也逐渐成形。2013年,第二本“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出版。同年,杨宜音、王俊秀等著的《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面世,该书廓清了社会心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初步形成了社会心态研究的概念体系和结构框架。2014年,王俊秀著的《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结合此前的社会心态研究实践,以探讨社会心态的理论为主,试图构建一个理解社会心态的框架结构。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自主的社会心态研究话语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王俊秀说:“我们的社会心态研究,是一个相对宏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国内和国际上都鲜有相同规模与方向的研究。这个研究的基础就在于相关数据采集、积累及分析。我们希望把它做成一个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对整体的国民心态变化形成一个动态的反映,助力‘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田野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根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学界经典,也激励着我国社会学相关研究要始终着眼于社会现实与实践。然而,对于一个全国性的调查研究项目,其数据采集与整理所耗费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可想而知。在开展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初期,杨宜音、王俊秀带领的研究团队经历了许多困难,人手不够就找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合作,经费不足就从多方面想办法,最终将项目坚持做了下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关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端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对重大国情调研项目的资助范围和力度大幅提升,充分保障了相关研究的顺利开展。王俊秀自信地说:“研究室的项目获得了充裕资助,这让我们对持续做好社会心态研究充满信心。”

  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融合之路

  一个学科、一个研究方向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它对社会现实的真切观照,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人的接续努力。研究室成立伊始,就是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着力为解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心态变化问题提供决策咨询。迄今为止,研究室已主持和参与70余项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和重点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和重点课题、社会学研究所重点课题、中央和部委等委托课题,以及地方政府和机构的合作课题。诸如“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研究”“当前我国社会稳定心态研究”“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下的社会心态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社会心态研究”“数智社会心态研究”等课题,都显示出其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关联度和紧密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室也及时展开了针对性研究。2020—2022年,两部美好生活蓝皮书《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2)》先后出版,不仅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成为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同时,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早已进入正轨。2011—202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连续出版10多本。经过多年累积,社会心态研究的动态数据库已经建成,这是我国首个随机抽样入户调查的社会心理研究大型数据库。该调查除了社会心态指标体系的常规调查外,还有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社会政策的专题内容,已先后完成了“共同富裕心态”“生育养育心态”等专题,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人工智能对社会心态的影响”调查。

  主持工作的研究室副主任陈满琪连续9年参与了“社会心态蓝皮书”的编撰及相关工作。如今,在社会心态研究体系之下,她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心态理论,还将沿着数智社会心态方向发力。陈满琪还向记者介绍了研究室的一些新进展。她表示,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力支持文科实验室建设,2023年研究室建立了具备问卷调查、在线实验、大数据挖掘和文本分析、统计数据库集成等功能的社会心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后来,在该实验室的基础上,又成立了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获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记者了解到,研究室还承担着不少其他工作:设有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处和会刊《社会心理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集刊每年出版两辑,已经连续出版26辑;连续8年主办全国性的暑期培训班;组织了19次全国性的文化社会心理学系列会议;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完成相关部门委托的研究报告等。但是,研究室目前的正式研究人员只有5人。

  现在,杨宜音、王俊秀都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却都仍然坚守岗位。王俊秀不无忧虑地表示:“人才培养还是挺关键的。我们研究室一直做的是有组织、集体化的科研,在大的研究方向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擅长的分支领域,实现个人与学术团队的共同成长。”杨宜音、王俊秀带领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也都参与到社会心态研究工作中,为“社会心态蓝皮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不少助力。

  当前,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不确定性增加,社会焦虑等情绪的出现使得每个社会成员需要参照社会其他人的观念来调整心态。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对于各级政府而言,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才能更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更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社会心态研究正是我们探寻人民群众所需所想的一把钥匙。因而,社会心态研究是一个有学术价值、有中国特色、服务社会发展的领域,值得有计划、有组织、有方向地好好做下去。

  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历次“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概览

  2011年

  本年度调研人员覆盖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政府机关、专业调查机构、心理干预机构等不同单位,他们从社会感受、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对生活压力感、社会支持感、生活动力、安全感、风险认知、金融危机风险感受、经济变动感受、幸福感、尊严感、信任、国家认同、隐私观念、公众参与、生活方式、微博使用行为、体育休闲活动、情感护理、心理危机干预、民意获取与表达等问题,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视角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对于当时我国社会心态状况有较广泛和深入的揭示。

  2012—2013年

  本年度调研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专业调查机构和互联网站。其间,既有定量的调查研究,也有定性的资料分析和访谈法。调研结果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心态进行了分析,对社会心态的主要特点作了介绍,也对社会心态的发展态势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2014年

  本年度调研人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专业调查机构,调研主题是“重建社会共享价值观”。研究内容包括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契约观念、物质主义、集体主义、公平正义等的调查和测量,也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还包括对社会信任、慈善行为、网络行为和邻避效应等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倾向的研究。

  2015年

  本年度调研人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凯迪数据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专业调查机构,主题是“风险和不确定性”。研究对象包括风险认知、社会监管、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感、惩罚判断、相对剥夺感等相关变量,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风险认知和不确定感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此外,还对腐败感知、权力距离、生活压力与身心健康、物质主义价值观、情绪体验、网民心态等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倾向进行了研究。

  2016年

  本年度调研人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凯迪数据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专业调查机构,主题是“社会流动和社会预期”,分为社会感受与生活目标、社会公平与社会信任、流动性与城市认同以及网民社会心态四大部分。

  2017年

  本年度调研主题是“社会阶层与获得感”,具体细分为社会阶层与幸福感、社会认知与创新创业以及网民社会心态三大部分。

  2018年

  本年度调研人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西南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专业调查机构,内容涵盖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与社会认同、空间与社会流动和社会心态及培育五大部分。

  2019年

  本年度调研人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内容涵盖美好生活需要与幸福感、社会问题与社会心态等。

  2020年

  本年度调研人员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旨在从风险感知与未来预期、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抗疫信心与社会态度三个方面,力图还原从国内疫情初期到疫情防控常态期民众社会心态的特点、变化历程,展望了疫情对未来社会心态的影响。

  2021年

  本年度调研主题是“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心态”,调研人员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旨在从安全感与公平感、获得感与幸福感、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探索迈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的社会心态。

  2022年

  本年度调研主题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心态基础”,调研人员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旨在从认知、价值观、信念和社会参与四个方面,探索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心态基础。

  2023年

  本年度调研主题是“青年社会心态”,旨在从青年基本社会心态、青年共同富裕社会心态两方面,探索青年群体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