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研究方法学科建设研讨会暨《社会研究方法评论》办刊咨询会”在社会学研究所广言厅举行。本次会议由《社会研究方法评论》主编、社会调查与方法研究室主任赵联飞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校的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学科建设实践和《社会研究方法评论》的年度办刊汇报、未来发展规划等议题展开讨论。
社会调查与方法研究室首任主任沈崇麟在特邀报告中回顾了社会研究方法学科以及社会调查与方法研究室的发展历程,指出了“社会研究方法”“统计学”“分析技术”对于社会学学者的重要性,并结合其研究经验强调系统化教育对学科发展的关键作用,他建议本硕博的培养需要有所区分。同时在当前国际学术话语中,中国社会学应注重利用本土研究数据,撰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论著作,形成更加系统化的学术话语体系。
社会调查与方法研究室原主任夏传玲在特邀报告中提出了针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学科反思。他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反响和反思力量逐渐减弱,学界的现状是“自描述超过他观察”。他特别提出,为什么研究方法一定是杂家?这是因为社会学研究者需要兼具三大技术,分别是倾听和询问的技术、分析和综合的技术,识别和再现模型背后的东西以及把混沌的经验抽象成概念认识的技术。这对研究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契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高勇以“探索社会学本位的定量研究路径”为题,提出了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三个需要重视的要点。第一是重视回归对“社会”本质的思考,而不是仅局限于分析数据。在同样用统计方法的情况下,社会学与其他专业的根本性区别是什么?第二是重视数据的基本描述,但同时要对因果推断进行反思,有些因果推断本身是有问题的。社会学是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质的分析,单纯追求纯净的因果效应或许是虚幻的。第三是重视数据和资料的生产过程。不理解数据后面的生产过程,便无法理解数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副研究员陈华珊以“政策变迁的测量——兼论文本主题模型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为题,分享了他在政策变迁方面的研究及对于社会研究方法的思考。陈华珊认为,传播学、公共管理等兄弟学科的方法很多是源于社会学,但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方法的应用和创新逐渐超过了社会学,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申到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这是需要社会学学者反思的。随后,他以自己的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主题模型的操作逻辑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潜力,强调主题模型应在构建测量模型的基础上,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语义结构。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毕向阳则围绕他在本科阶段开设R语言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探讨了社会研究方法教学和应用的未来方向。他以自身研究为例,介绍了如何结合计算扎根理论和演化博弈,提出数据科学技术在社会学教育中日益处于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将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结合,复杂性社会科学是一个未来方向。同时,他呼吁在本科、硕士和博士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建立更紧密的衔接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王金水对《社会研究方法评论》2024年的办刊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他回顾了2024年《社会研究方法评论》在出版、下载和引用方面的成绩和数据,并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本年度办刊的主要举措,展望了2025年的办刊工作计划和预期。
在青年学者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围绕不同阶段在各个高校学习课程的体验和感受交流了社会研究方法的学习反思。